“三亿人都在拼的购物APP”,听到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是不是跟基金君一样,自动脑补了一句“拼多多”?而且,还是唱出来的……
7月17日凌晨,拼多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更新后的招股书。同一天,在美国参加财富头脑风暴科技论坛的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在回应拼多多作为京东竞争对手时的一席言论,也引发了舆论围观。
一时间,这家创立仅3年、累计亏损13亿、被斥假货多的电商平台,在上市前夕又一次成为关注焦点。
IPO最高融资或超18亿美元
据更新后的招股书披露,拼多多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PDD”,高盛、瑞信、中金和华兴资本将担任其IPO承销商,德意志银行将担任受托银行。
拼多多将以16-19美元的价格区间发行856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并给承销商1284万股超额配售。按发行价格区间上限计算,最高拟融资18.7亿美元。
拼多多还首次披露了将实行“同股不同权”的AB股构架,除投票权和转换权外,A类普通股和B类普通股持有人享有相同的权利。
更新后的招股书披露了其2018年第二季度的运营数据: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12个月间,拼多多成交总额(GMV)达到2621亿元,活跃买家数约3.44亿,活跃买家的平均消费额从674元增至763元。当季,拼多多的平均月活用户达到1.95亿,比一季度增长17%。
据清科私募通APP披露,在此次IPO之前,拼多多共进行过三轮融资。具体如下:
2015年9月,黄铮创立拼多多,如今不到三年时间就赴美上市。如果此行顺利,拼多多将创下中国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最快记录。彭博社报道称,黄铮当年离开硅谷返回中国,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刘强东再“怼”拼多多引围观
从体量上来看,拼多多目前和淘宝、京东等老牌电商平台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作为电商领域异军突起的新秀,其发展势头迅猛、业务增速惊人,有很大机会跻身国内第三大电商平台,因此也常常被拿来与目前位居第二的京东进行比较。
在拼多多更新招股书后,恰好在美国参会的刘强东被问及,拼多多作为京东竞争对手,如何看待其商业模式。刘强东回应表示,不是很在意商业模式的不同,只在乎用户体验。“如果你在中国有过几次的购物经历,也许只用三次你就能得到答案。”
由于刘强东曾在两次公开言论被指“暗批”拼多多,因此一时之间,刘强东再“怼”拼多多的消息引发群众围观。
之后在6月初,刘强东接受央视财经访谈时谈及社交电商,表示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传统电商十几年没解决的问题,大量的假货、劣质货充斥着,不管是社交电商还是电商或者零售,本质就是品牌品质,这规律没有人能颠覆。当一个商品的价格便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实对消费者没有好处,天上永远掉不下馅饼。
对于昨天的言论,刘强东回应称:“没有贬低拼多多的意思。”他表示,“在观众关注商业模式提问的情况下,我希望把大家重新吸引到用户层面,还是应该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商业模式思考,而不是没人去考虑用户体验,单纯为了追求新奇的商业模式。”
同时再次强调,其言论“并没有针对任何单一公司”。“我和拼多多创始人Colin(黄铮)的关系也非常好,似乎所有电商公司的创始人一直私下里都是朋友,包括李国庆、陈欧、卜广齐、沈亚和黄峥。”
草根阶层“消费降级”促拼多多快速崛起
一直以来,“假货”确实是拼多多常常被诟病的一个问题。在群众中,有一部分对拼多多“深恶痛绝”。
的确,拼多多一开始瞄准的就是中低消费水平市场,因此其用户大多集中于三四线及以下城市,这些用户对商品价格更加敏感。来自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3月份的数据显示,拼多多近六成的用户来自三线以下城市,而京东和淘宝这部分用户的占比均不到60%。
虽然大家均认为拼多多的用户消费水平较低,但正是这个庞大的群体让拼多多快速成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今中国社会最值得深挖的主力群体或许依然是草根阶层。
而拼多多的“前辈”们也看到了这一点。2018年初,阿里巴巴推出了“淘宝特价版APP”,3月京东也推出了“京东拼购”,很难说他们对标的不是拼多多的“拼团”模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