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播以来,《人生一串》仅凭三集就取得了豆瓣9.0的超高评分,已上线四集的播放量突破1500万,弹幕数量超过30万,成为了这个夏天最火爆的“宵夜”。
与此同时,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国家宝藏》到《人生一串》,近年来众多优秀的纪录片都与B站碰撞出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纪录片是如何发酵的?
纪录片一度被认为离年轻人很遥远。但事实上,无论是纪录片本身,还是纪录片的观众,“年轻化”的趋势都日益明显。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8)》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39.53亿元,年生产总值为60.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15%。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已经晋升为中国纪录片第三大市场主体。
目前,互联网平台已代替电视成为纪录片最大的播放载体,而主导互联网话语权早已成为了90、00后一代。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认为,90后与00后作为“网生一代”,他们习惯于在互联网上接受内容,也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表达观点,他们拥有广阔的视野,从小就可以接受丰富的内容,对于文化方面的东西,他们的思考比我们还要深。
而B站特殊的年轻氛围,也成就了众多作品。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经过B站弹幕文化的一番发酵,产生了互动性强、引发共鸣的观看模式,大大增添了观众观看过程中的趣味。
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故事
《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曾说:“我个人感觉好故事是硬道理,好的内容是硬道理,不要低估年轻人的审美,他们永远会为最优质的内容而感动。关键并不是平台的区隔,还是讲故事质量的区隔。”
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用年轻的视角走进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展示了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国家宝藏》则是创新地将纪录片与综艺两种节目形式相结合,让每一个守护者串联起来讲述国宝故事。而《如果国宝会说话》还被评为“满分文案”,虽然每集时长仅为5分钟左右,但却非常适合移动场景的观看和传播。
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尽管美食题材纪录片开始井喷,但却并没有一部是将镜头聚焦到“烧烤”这种全民美食上。《人生一串》抓住了这个新的突破口,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真实地展现了出平凡人的乐天内涵与烧烤的江湖风味。内容的出色、视角的新颖,都帮助这些纪录片打破了次元壁。
同时,B站的同人文化也激励了大量观众为喜欢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反哺至其他平台。譬如在《国家宝藏》播出期间,就有很多用户进行自发创作,文物拟人画像、衍生视频甚至还有COSPLAY,都成为了他们表达喜爱的方式。
B站做出了哪些尝试?
大众对B站的印象,大多都离不开“二次元”。但其实早在2016年,央视纪录频道便已入驻B站。
那一年初,在电视上播出时反响平平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引起巨大反响。年轻的观众不仅表现出了对文物的极大兴趣,修钟表的王师傅也因为“反差萌”和匠人精神而被奉为“男神”。
B站很快抓住了机会,成为了纪录片行业的入局者。但不仅是作为播放平台,B站还想在纪录片领域走得更深、更远一些。
2016年12月,由B站联合出品的同名纪录片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正式登上大荧幕。 2017年10月, B站把原位于科技区的纪录片条目,与电影、电视剧独立分区,聚合成为现在的新“放映厅”。在2017年12月的中国国际纪录片节上,B站还首度公布了纪录片“寻找计划”,旨在为用户“寻找”更多优秀纪录片的同时,为创作者进行全产业链的扶持。
毫无疑问,纪录片已经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B站在内容开拓上的新发力点。而在通过内容吸引年轻观众这件事上,B站的确是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数娱梦工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