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上线的纪录片《你信任这台电脑吗?》中,马斯克这样说: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以创造出’永恒的独裁者’。”他提到了一个可怕的可能性:威权政府建立的AI可以超越个别领导人或政党,创造一个永久的压迫结构。
“如果人工智能有一个目标,并且人类碰巧阻碍了它,它甚至不用考虑就会摧毁人类,没有任何困难。”马斯克说,就好像,如果我们正在建造一条道路,并且一个蚂蚁碰巧阻碍了我们。”
“你会有一位永生的独裁者。”
你觉得这是危言耸听,觉得这只是个科幻题材的故事,那只能说,你远远低估了技术进步的速度。这部记录篇在国内也引发了热烈讨论,虽然不少人认为,这是钢铁侠的又一次炒作,一种危言耸听。
但不少人从知识图谱、决策型AI等技术方面的突破,讨论了AI对人类的真正威胁。硬件及软件上的后门,对人工智能“灌输”有偏见的数据,任何一点点偏差都可能让马斯克所说的独裁者诞生。
波兰作家米沃什在《被禁锢的头脑》中写道:
“许多欧洲国家的居民直到20世纪中叶才痛苦地意识到 ,复杂而又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对他们的命运有着直接的影响。
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他们自己吃的每份面包,他们的工作性质,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生活,都有赖于对某些原则争论的这样或那样的解决方式而此前,他们对这些原则从未注意过。”
21世纪的我们,是否应该把文本中的“哲学著作”再加上技术。
而我们是否也会到了某一天,才会“痛苦的意识到”这一切?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
AI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在科幻小说家眼里,这是个悲观的事情。
极权,阶级固化……因为技术,这些离我们前所未有的近。
在去年硅谷引发热议的新书《生命3.0》中,MIT终身教授泰格马克描述了12种潜在的未来,“极权2.0”便是一种。
过去,极权主义国家通常被证明是极不稳定的,最后都走向了崩溃。但新型的监控技术为未来的独裁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沃尔夫冈· 施密特(Wolfgang Schmidt)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自己曾在斯塔西(臭名昭著的原东德秘密警察组织)担任陆军中校,他谈到了斯诺登揭发的NSA(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系统,说:“你知道,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无异于梦想成真。”
虽然斯塔西常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酷的奥威尔式监控体系,但施密特却感叹道,当时的技术只能一次性监控40部电话。如果你想在监控列表上增加一个新名字,就得放弃一个旧的。
相比之下,即便只使用现存的技术,一个全球极权主义国家也能监控地球上每个人的每次电话、电子邮件、网络搜索、网页浏览和信用卡交易,并通过手机定位和配有人脸识别的监控摄像头来监控每个人的行踪。
此外,即便是远低于人类水平AGI的机器学习技术也可以高效地分析和处理这些庞大的数据,从而发现扰乱治安的可疑行为,让那些闹事者在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之前就被处理掉。
MIT终身教授泰格马克在新书《生命3.0》中写道,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威胁存在两种误区。
其中之一是,比人类更聪明的人工智能在21世纪不会诞生。在一次针对研究者和科技企业的调研中,很多人认为在2055年前后,这样的超级智能就会诞生。
而另一种误区在于,人工智能和电脑一样,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工具。而实际上,人工智能的真正能力在于决策,倘若它的目标和我们出现了偏差,我们很有可能会失去控制权。
人们在建造水电站大坝时,根本不会考虑会淹没多少蚁丘。而人工智能将可能让人类尝到蚂蚁的滋味。
科技正在让生活前所未有地快速前进……或是毁灭,我们应该将未来把握在自己手中!——迈克斯·泰格马克,MIT物理学终身教授
我们无法叫醒装睡的,但醒来的人却已经开始了行动。
2014年,MIT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便开始致力于让AI安全研究进入主流,并与让·塔林(skype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斯蒂芬·霍金等人创办“未来生命研究所”。
最初,他们用文章来打响第一枪,让媒体、大众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
一个是关于AI研究安全性的公开信。这封信收获了霍金、马斯克在内的8000位研究者的签字。
另外一个是,未来生命研究所开放了研究资助金申请通道,收到了全球300个团队的申请。
2017年的阿西洛马大会,将这场运动推向了高潮。
而大会最了不起的成果,当属阿西洛马原则。这份原则可以看做是“AI有益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涵盖了研究问题、伦理与价值以及所面临的长期问题。这份原则已经获得超过千名AI研究者和许多顶级思想家签名,其影响也在不断酝酿和发酵。你可以在网站上看到它的完整版本(长按下图识别)。
“AI有益运动”的影响从未止息,各国政府纷纷意识到AI安全性的重要,并相继发表重要报告。
与此同时,企业界也行动起来,亚马逊、DeepMind、Facebook、谷歌、IBM和微软发起了一个“有益AI”的行业伙伴关系。
泰格马克把他的思索写成了新书《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这本书的写作历时5年时间。在这本30万字的洋洋大作中,泰格马克基于最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最大尺度的想象力,探讨了人机共生的关键问题。
泰格马克研究这些问题的方式是,设想一个具有发展阶段的生命历程。他把最原始的生命形式,比如细菌,称为生命1.0。
生命2.0,或者说所谓的文明阶段,是人类现在所处的地方:人类能够学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能有意识地改变这些环境。
再往上,即生命3.0阶段,是高科技阶段。在这个阶段,后期人类不仅可以重新设计自身的软件,还可以重新设计自身的硬件。泰格马克写道,这种形式的生命将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终完全摆脱自然进化的束缚”。而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实现这样的生命形式。
在泰格马克看来,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某种“工具”。而是与人类协同生存发展的“新物种”。因此,我们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怎样让AI与我们的目标保持一致。
《生命3.0》上线仅一天就登上美国亚马逊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类”书籍排行榜首位,随后更是引爆硅谷。
当时,不管是像霍金这样的科学家,还是像马斯克那样的企业家,以及《自然》《科学》这样的顶尖的学术期刊,都非常罕见地同时推荐了这本书。
霍金在推荐语中写道:“无论你是科学家、企业家,还是将军,所有人都应该问问自己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才能提升未来人工智能趋利避害的可能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次对话。”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和岛。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