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 途
7月9日,小米集团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成为了港股市场首家执行“同股不同权”机制的上市公司。首日开盘后,小米股价随即便跌破17港元发行价惨遭破发。小米创始人雷军认为,IPO从低点开始未必不是好事,长期表现更为重要。而关注到未来走势,小米作为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与可持续性更为引人关注。
具体而言,小米集团此次全球发售21.8亿股,其中95%供国际配售、5%供投资者公开认购。根据公告显示,公开招股及国际配售分别获9.5倍及1.1倍认购,最终每股发售价定为17港元,估值543亿美元,跻身于全球科技股前三大IPO行列。
以硬件起家的小米,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具备相当的实力。根据国际调研机构IDC数据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全球销量总体下降2.9%的背景下,小米排在全球第四,同比增长高达87.8%。
而从前期一直变动的估值来看,外界对于小米到底是硬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的争论并未停止。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小米收入为1146亿元,收入同比增长 67.5%,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8.6%,达到了99亿元的规模。小米互联网的业务能力初见端倪。
但从业务结构来看,国信证券(002736,股吧)则认为,小米属于科技消费品公司。相关数据显示,与快速增长的硬件业务部门相比,互联网服务对公司营收的贡献比例在近三年始终没有超过10%。尽管互联网业务2017年贡献了公司39.3%的毛利,但ARPU值(单用户平均收入)仅为58元。小米的互联网业务板块在社交、游戏、广告、互联网金融等各条战线上一直表现得不温不火,以市场份额和影响力而言,与国内顶尖互联网公司相比差距明显。
对于公司前景,公开信中为小米的成长性制定了三条策略。其一便是继续看重智能手机的存量市场,并计划冲入世界“前三强”;第二是将瞄准更多的千亿级市场,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品类拓展;第三则是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在目前国际业务营收占比为36%的前提下做出突破。
在业内人士看来,小米目前的估值或市盈率是暂时性的,企业本身的质量和价值决定了其股价的长期走向,“再出发”的小米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