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大火的《纸牌屋》惊艳了中国观众,也让中国观众知道了Netflix这家网络视频公司。这部由奥斯卡导演大卫芬奇和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强强联合打造的大片级美剧仅凭剧本便获Netflix1亿美元投资,这个价位放在今天也可以位局最贵美剧之列。一个视频网站为何能有如此雄厚的资金量与如此的魄力一掷千金?这不得不提到Netflix的传奇发展史,也可以解释为何三大视频网站要把Netflix作为榜样。
最初的Netflix是一家DVD租赁公司,成立于1997年,但与街边随处可见的租碟店不同的是Netflix自带的科技基因:搭建网络服务平台,用户在线下单,Netflix再通过包邮快递的方式将DVD寄到用户家中。早在90年代,Netflix就拥有了O2O业务。
2003年Netflix首次实现盈利,同时迎来了最大的竞争者Blockbuster,与所有后发竞争者一样,Blockbuster完全复制了Netflix的服务、定价乃至网页界面,唯一不同的是把订阅价格设为$14.99,比Netflix当时的价格低$5。面对这样的恶性竞争,Netflix不得不把价格下调了$2,但即便面对用户大量的流失,也没有与Blockbuster打价格战。
Netflix在2007年推出线上观看服务,正式进入流媒体时代。在这之前的2005年,YouTube成立,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土豆网、56网、PPTV这些第一代互联网公司均成立于这一年。乐视网(300104,股吧)则成立于更早的2004年底。
Netflix并不是第一个在线影视播放的开拓者,另一家并不为中国观众所知的视频网站hulu是第一个在线影视网站,并率先实现了依靠版权实现盈利。严格意义上讲,hulu才是爱奇艺和当时的乐视网的模仿对象,2007年的Netflix主要利润来源依然是线上DVD租赁。只是此时Netflix的竞争对手blockbuster由于连年的价格战和发展战略上的落伍,终于宣告破产,Netflix迎来了他的黄金发展期。2007年至2011年,Netflix的付费用户年复合增速达到了34%,利润水平突飞猛进。
从UGC到自制剧,中国视频网站这十年
上文提到我国第一批视频网站诞生于2004、2005年左右,最早的视频网站多是类似于YouTube的UGC网站,用户生产视频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再吸引用户观看分享。这样的经营模式好处是前期无需投入大量成本购买内容版权,并且平台聚集效应明显,可以快速吸引大量的用户。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我国的互联网监管落后,盗版横行,用户没有付费意识,因此大多数视频网站选择追随YouTube的商业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连名字都借鉴了的优酷(Youku)了。
优酷最先提出“拍客”的概念,倡导“谁都可以做拍客”,并凭借“快速播放,快速发布,快速搜索”的产品特性,充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互动需求及多元化视频体验。这个理念源自YouTube的“broadcasting yourself”后来被引用为微博的“随手拍”和快手的“记录生活记录你”,是经典的平台互动模式。这样的商业模式也为优酷积累了宝贵的内容资源,如目前优酷重要的合作伙伴万合天宜最早便是在优酷上传自制视频的非专业内容团队。
随着hulu在2009年首次凭借正版剧集分发实现盈利,我国视频网站意识到了内容版权的商业价值。并且中央九部委联合发起“剑网行动”整顿网络内容,依靠盗版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版权收费模式在中国终于有了发展的土壤。
2008年九月,土豆网推出高清正版视频专区黑豆,优酷开通了268家电视台视频官网,签署了千余家电视剧制作合作单位作为联盟成员。不久,优酷土豆变共同宣布彻底删除所有盗版视频内容。
2010年是中国视频网站自制内容时代的元年,优酷土豆、搜狐视频、凤凰视频和刚刚诞生的爱奇艺纷纷推出了自制内容产品,其中最获成功的是优酷网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自制内容的成功坚定了个大视频网站生产内容的信心,坚定了差异化战略的方向。到了2011年4月,互联网巨头腾讯进入视频网站赛场争夺流量,腾讯视频上线。自此,三大视频网站全部入场。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商业模式转型的内在冲突
中国在线视频平台的用户粘性极低,用户跟随优质内容而非平台。因此只有产生优质内容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并成功转化成付费用户,保有高留存率,才能在会员服务上产生持续的收入。同时,足够多的用户带来的高流量,能够帮助平台获得广告收入。要通过这两条主要渠道获得的收入实现盈利,那么就要保证广告时长与数量以及内容付费带来的收入高于自制与版权成本。
由于视频网站会员福利的主要内容是免去片头广告,因此这两种盈利模式是互斥的,付费用户的增加势必导致广告收入的下降。但在当前互联网流量红利消失,视频网站争抢用户时间的趋势下,用户付费是必然的选择。
然而,我国视频网站用户的付费意识仍有较大提升空,数据显示,目前付费用户仅占视频网站用户的50%以下。并且转化付费用户对网站内容的制作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艾瑞咨询报告,在 2017 年 12 月 31 日,中国有2000多家电视网络以及1.4万多家视频内容制作商, 前50大版权有多达 81 家内容制作商参与制作。虽然高度碎片化的内容制作行业有利于提升在线视频平台的议价能力,但是头部版权的竞争仍然激烈,进而导致头部版权价格偏高,内容成本对在线视频平台的收入影响明显。
另外,爱奇艺未来还有以下主要看点:
1.内容端继续发力:2018 年公司计划推出超过80部电视剧及50部综艺节目,其中不乏类似《偶像练习生》的头部内容,这是证明爱奇艺已走上内容规模化的轨道。
2.百度的AI 科技已渗透到内容创作、生产、播放、分发、变现等各个运营环节,更加有效进行娱乐内容生产与营销,科技基因将是爱奇艺走出价格战的关键。
3.公司自 2014 年起一直致力于打造泛娱乐生态系统,至今已搭建社交、文学、游戏、直播以及电商等场景,通过IP 授权、影视周边、增值服务等丰富变现途径。
公司2015年来亏损绝对值不断扩大,主要因为内容成本及营销费用居高不下,营收占比维持在80%以上。然而2017年爱奇艺自制内容成本仅增长4.29亿元,且其自制内容大获成功,并且制作周期短、成本低,对版权的依赖较少。另一方面,采购成本上, 爱腾优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影视秩序及净化行业风气的倡议》,控制明星片酬至合理水平。因此版权采购和自制成本有望得到进一步控制,等待爱奇艺实现理想的那一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进门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