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熊孩子”用家长的账号玩游戏充值、买道具等,造成的“天价充值”事件屡屡发生,动辄就是数万元、数十万元之巨,给很多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未成年人偷用家长账号进行游戏消费,有的属于无效行为,游戏公司应予以归还。可由于类似游戏消费行为难以辨识,家长在维权时困难重重,往往寻求媒体或网络曝光,获得舆论支持后,才得到游戏公司的返还。
由于此类游戏消费纠纷案件频频发生,公众对游戏公司予以强烈的质疑与批评,认为游戏公司没有尽到用户身份审核责任,放任未成年人玩游戏、高额消费,属不道德行为,亦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显而易见,基于保护未成年人和家庭财产安全考虑,腾讯采取“未成年人游戏消费提醒”模式,为防范“天价充值”游戏的不理性消费,迈出了重要一步。不过,应该提醒的一点是:有效执行消费预警功能的前提,是必须先做好未成年人识别。
此前包括腾讯在内的部分游戏公司,也曾试行过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系统,但系统的识别率并不高,仍然有很多漏洞可钻,甚至部分公司只是为敷衍舆论,并未真正下功夫提升技术识别率。显然,游戏公司不仅需要“未成年人消费提醒”,还应完善身份识别技术,将未成年人拦截住,避免其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有效防范不理性消费行为。否则,如果系统无法识别未成年人,导致其冒充家长进行游戏消费时,系统还是不能采取预警提醒措施,消费额度仍然会突破500元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