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晋调
寄语共享单车,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且行且珍惜,消费者就是上帝,他们不是慈善家,他们会用脚投票。
晋东南
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共享单车的轰轰烈烈正逐渐归于寂静。经济学家马光远6月8日转发了一位博友发的四张不同品牌共享单车堆积如山散落街头的图片,并配了一句话:“这种盛况已经慢慢看不到了,这个行业已经快黄了,没有盈利模式,只有烧钱和不退押金”。作为一个曾经的共享单车的拥趸,一个最铁杆的共享骑行者,最能感受到这个行业的令人不快和担忧的变化。
首先是消费者的减少。我所认识的朋友,高峰期有百余人经常使用共享单车,到如今只剩下一个人买了某品牌的月卡,作上下班的通勤车。当初,单位几个出口附近,任何时候都停着充足的车辆,如今寥寥无几甚至没有。
共享单车初始,为抢占市场用尽了浑身解数。有的是广设“红包车”,消费者骑到这种车,不但免费骑行,还能拿数额不等的现金红包;有的和商家联合,集齐一定的电子骑行卡,可以兑换商品。但是,这些方式造成的短暂繁荣,并不是刚需带来的。烧钱烧不动了,这些激励手段一没有,客户就消失了。那些真正需要共享单车的,又成为共享品牌“薅羊毛”的对象。比如,某共享单车的押金,由99元提升到199元;一些共享单车巨头,因为资金压力,也果断结束了和消费者的蜜月期,将骑行月卡由推广期的每月5元提高到每月20元,幅度太大,令消费者措手不及,造成一大批摇摆不定的中间客户迅速流失。
而铁杆客户最关心的服务质量,消费者的骑行体验,却处在下降通道。不要说车辆的款式很久没有更新了,和蜜月期新款式的不断推出形成鲜明对比。坏车率的增加,开一辆不行,再试一辆不行,对于忙碌的都市人来说,这是多闹心的事情?以前经常能见到的维护人员,不是在投放车辆,就是在规整摆放秩序,如今都很少见到,见到的却是不少单车的车座上蒙上了一层灰。
在共享单车品牌竞争最为活跃的深圳,共享单车的一些地域性缺陷也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一,深圳的绿化树多榕树,榕树的种子掉落在车座上,很难清理。其二,深圳多雨,下雨后单车车座淋水,使用不便。其三,深圳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大,共享单车乱摆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共享单车仍然是城管等监管部门的一个难题。上述问题,在共享单车如火如荼攻城略地的时候,并不那么惹眼,甚至被选择性忽视,但在发展中不解决,消费者的耐心是有限的,就会成为影响共享单车进步的绊脚石。去年参加了某品牌的一次线下骑行活动,组织者是几个年轻人,组织水平麻麻地。可见,共享单车虽然当时是热点,但却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员工的水平也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作为一个最接地气的直接消费者,共享单车各品牌之间的竞争,资本的分分合合,离我很遥远,可是共享单车能否愉快地存在下去,避免交通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成为昙花一现、空欢喜一场,却是我实实在在关心的问题。寄语共享单车,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且行且珍惜,消费者就是上帝,他们不是慈善家,他们会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