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美团点评约35%的募集资金将用于升级技术并提升研发能力;约35%用于开发新服务及产品;约20%用于有选择地进行收购或投资于与我们的业务互补并符合策略的资产及业务;约10%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目前,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兴持股11.4386%,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穆荣均持股2.5141%,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王慧文持股0.7264%。腾讯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0.1363%,红杉资本持股11.4368%。其他投资者持股53.7478%。
此前有消息称,根据投资银行与港交所的沟通,为避开国际投资者的夏季休假时间,美团点评将于8月30日通过港交所的聆讯,并于9月26日正式上市。
佣金为主要收入,三年巨亏141亿
招股书显示,2015-2017年,美团点评的总营收分别为40.2亿、129.9亿、339.3亿元;营业亏损分别为84.7亿、62.6亿、38.3亿;净亏损分别为105.2亿、57.9亿、189.9亿元。
另外,美团点评2015年至2017年研发费用分别为12.04亿元、23.66亿元和36.46亿元,该支出总体呈上升趋势。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30%、18.2%、10.75,占比均超10%。截至2018年4月30日,美团的研发人员为10343人,占全体员工的比例近四分之一。
主营业务靠外卖,摩拜、打车“猛”亏钱
美团点评的营收主要来源于三部分,餐饮外卖、到店酒旅和新业务。
2017年,美团点评通过自有配送网络完成了约29亿单配送,占平台全年即时配送交易的70%以上,其余交易由商家直接配送。数据显示,美团点评平均每单配送时间约为30分钟。
2017年餐饮外卖毛利率由负转正为8.1%;到店酒旅业务毛利率由2015年的80.4%增长至2017年的88.3%;2017年新业务及其他业务毛利率为46%。
据了解,2017年,美团点评的交易金额3570亿元、交易笔数58亿,交易用户数达到3.1亿。其中,餐饮外卖服务的年度交易金额为人民币1710亿元,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的年度交易金额达人民币1580亿元。
此外,自2015年至2016年,交易用户人均每年交易笔数从10.4笔提升至12.9笔,在2017年进一步提升至18.8笔。美团平台的在线合作商户从2015年的约300万增长至2017年的约550万,其中2017年活跃商家达440万。招股书显示,2017年美团2017年12月月活跃用户数为2.89亿。
2015-2017年新业务及其他业务的营收分别为0.7亿元、6.67亿元、20.43亿元;销售成本从2016年的2.59亿元增至2017年的11亿元,增幅达325.1%,主要因为是2017年美团点评推出试点网约车服务,网约车司机成本由2016年的零元增至2017年的人民币2.93亿元。
另外,美团点评还有一项亏损烧钱的投资来自于摩拜单车。2018年4月,美团点评收购了中国共享单车公司摩拜,截至2018年4月30日,摩拜在全球200个城市拥有超过2.32亿注册用户和620万辆单车。
但美团点评在招股书中提示风险称,无法保证摩拜或整体业务在未来能获得盈利。
美团点评崛起过程融资“不愁”,
“愁”的是与商户的矛盾
公开资料显示,美团于2010年3月4日成立。2010年3月,获得天使投资人王江的种子投资。同年9月,获红杉资本1200万美元A轮投资。与大众点评合并前,美团获得近11亿美元的融资。
2016年1月,美团点评完成合并后的首次融资,融资额超33亿美元,估值超过180亿美元。
2017年10月19日,美团点评宣布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300亿美元。
在美团点评的无形资产中,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其商号价值31亿元,商誉高达148.7亿元。
在风险提示中,美团点评表示,其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团增加交易用户的数目及参与度、增加活跃商家的数目及加强变现、管理美团不同服务产品组合毛利以及利用美团的经营杠杆节约成本的能力。随着美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继续发展业务,美团计划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力投资扩大我们的消费者及商家基础,以及技术创新及研发能力以支持此类扩张。因此,美团未来可能会继续录得亏损。
此外,美团还表示,宏观经济、监管环境及竞争态势的任何变化,以及美团无法及时有效应对该等变化也可能导致未来产生损失。
除了美团点评自己提到的以上风险外,企业与商户之间的矛盾也是摆在眼前不得不重视的一道阻力。
美团点评发展这么多年,积累了数百万的商户资源,但数量越多,矛盾也就越大。近些年,抽成比例高、欺压商户、地域垄断、“黑”商户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媒体报道、微博爆料、论坛“喊冤”,或是法院起诉等,也都在不同程度地反应出美团点评存在的问题。
新的独角兽即将“上线”,但“雄厚实力”背后存在的不少问题依旧未能消化,未来的竞争会更激烈,这次上市能让美团点评改变多少,值得市场期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猫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