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边已经形成非常顽强的扭打局面……”
“硬碰硬,正面刚……简直是直男打法啊”
这不是摔跤比赛也不是武术比赛,这是爱奇艺《机器人争霸》。6月14日,爱奇艺自制超级网综肯德基《机器人争霸》推出了特别篇——复活之战。
于此同时也引来疑问——《机器人争霸》是一个一次性的娱乐生意还是能够衍生全产业的IP?
作为制播平台,爱奇艺在节目上线后,用同名手游、3C产品、服装、特制版的格斗机器人Ganker与Al战宠GEIO玩具回答了这个问题。
如何为每一个机器人树立人设,使得冰冷的机器呈现出鲜活的形式?爱奇艺的剧情式打法也许已经足够说明许多问题。
“机器人IP将成为当今泛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喜爱。”作为业内人士的门罗机器人CEO杨兴义曾做过这样的预测。
日本的机器人IP则以《机动战士敢达》、《铁臂阿童木》等动漫为代表。尤其要强调的是《机动战士敢达》,这部动漫自1979年放映以来,已成为日本动画作品中最著名、最经久不衰、盈利最高的系列动漫。
虽然国内也有如《机器人大擂台》等节目的引进和开发,但是受到科技题材固有的认知门槛、专业的竞技赛制以及“机器人格斗”概念圈层性质的限制,以往的机器人节目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部分受众群体的注意力,但大众对此类型的节目仍旧具有“陌生感”,更不用提成熟的机器人IP。
上个月结束的2018爱奇艺网综论坛上,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就表示,打造优质网综需要三个基础关,即保障内容在流量、收入、数量上的开发成效。
进入到《热血街舞团》,爱奇艺IP衍生的模式就更为成熟了。魔性街舞演绎品牌特征,参加节目的dancer们,从开播第一期开始,就开始了与节目赞助方的商业合作。
数据统计,参赛选手从节目播出至收官参与的商业合作超过14个,人气选手如大饼、千千也早早就被各大品牌圈定。
收入的开发需要全产业链的打通,通过多元化的货币化手段实现IP价值最大化,不能让节目成为一次性的娱乐产品。
进一步到了《机器人争霸》的版权开发与衍生中,爱奇艺显然在《中国有嘻哈》与《热血街舞团》有了丰富的经验,学以致用,围绕着节目机器人同样推出了全产业链的开发计划。
《机器人争霸》同名手游已于5月3日正式开启安卓精英测试,这正是爱奇艺综游互动的最好体现。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节目总监制陈伟直言想把机器人文化打造成为一个嘉年华,线下的赛事、线下的嘉年华和线下的青年车库文化的推广,也是《机器人争霸》IP布局的重要部分。“基于这个IP可以开发的空间非常大,就像很多节目的IP授权衍生内容的收入已经达到了别人一个节目的收入。”
毕竟对于《机器人争霸》这类的科技娱乐节目而言,线下联动是不可缺少的产业延伸方式。而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火热也给节目的线下衍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机器人争霸》将新晋偶像机器人与虚拟代言人风潮结合,K上校带领肯德基人气产品“肯德基翅桶”亮相,再配合机器人黑狼“翅桶军团、十翅一桶、重磅出击”的口播,立刻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而虚拟代言人的模式一旦成熟,机器人就等同于“艺人”,而爱奇艺就是这个“艺人”机器人的经纪人。
在IP授权衍生里,《机器人争霸》将同像万代这样大的玩具厂商进行IP合作,由万代跟合作更小的桌面型的机器人,同时也将会有更多周边诞生。
正如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争霸》总监制陈伟所言“未来我们还有很多生意可以去做,还有很多业务线可以去拓展。”爱奇艺正不断以创新的内容营销和货币化手段,力图实现超级网综内容价值的最大转化。
《机器人争霸》向《热血街舞团》看齐
要实现机器人IP的打造,就必须为IP提供孵化的可能,而《机器人争霸》就是这个可能。
但是,仅从节目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是个冷门的内容,所以它必然要面临科技向圈层突破的问题。同时机器无法避免的冰冷感,始终是科技题材节目与大众观众的隔离带,为了缩小距离感节目作出了不少努力。
因此,除了明星嘉宾的入局,爱奇艺还将《中国有嘻哈》与《热血街舞团 》的打法衍生到了《机器人争霸》。
首先强化娱乐属性,剧情式人设养成,节目组首先很认真地给每台机器都取了名字,并配有一句量身定制的文案,同时搭配明星领队的概念将机器与机器的故事延伸到人与人之间;
比如,3分钟左右的机器人比赛,其中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赛场上机器人的战略、攻击、防守甚至场地机关等,在短暂的时间内,观众完全来不及反应。
所以,节目组根据赛场机器人的竞技情况提炼出关键动作或者步骤,进行标注,再辅以解说员的讲解,零门槛get节目嗨点。
在上市前后,爱奇艺CEO龚宇多次提到,希望能将爱奇艺打造成中国的“线上迪士尼”。而迪士尼最擅长的,正是搭建“一鱼多吃”的IP衍生体系。如今《机器人争霸》正好是一个最直观的案例,在撬动更多商业可能性上,爱奇艺离迪士尼正又近了一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数娱梦工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