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一年亏损438亿后才验证成功的「小米」模式 -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7 08:02:00]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2008年,刚转型做投资人的雷军找王川滑雪,两人坐在缆车里闲聊,王川发现雷军和在金山的时候不太一样了:开始懂得抬头远眺。他对雷军说:你的水平提高了一个量级。雷军告诉他:突然有一天想明白自己是头猪,从
2008年,刚转型做投资人的雷军王川滑雪,两人坐在缆车里闲聊,王川发现雷军和在金山的时候不太一样了:开始懂得抬头远眺。他对雷军说:你的水平提高了一个量级。雷军告诉他:突然有一天想明白自己是头猪,从此一切都一帆风顺了。

然而,到了2009年底,再次意识到自己错过了第一波互联网浪潮,雷军还是不可避免地感到沮丧。毕竟他大学时代的梦想是创办一家世界级的公司。


12月16日,雷军约了几位金山老友一起喝酒聊人生,其中就有黎万强、毕胜。酒喝多了,话也多起来,雷军慢慢讲起他的劳模生涯,讲起他这些年坚持的放弃的东西,语气间有一种深省。这个从金山出走两年的新晋天使投资人,开始对自己的某些理念产生质疑。 12月16日,雷军约了几位金山老友一起喝酒聊人生,其中就有黎万强、毕胜。酒喝多了,话也多起来,雷军慢慢讲起他的劳模生涯,讲起他这些年坚持的放弃的东西,语气间有一种深省。这个从金山出走两年的新晋天使投资人,开始对自己的某些理念产生质疑。

喝完了酒,雷军说了一句话:

要顺势而为。然后大家挥手告别,各自回家。那天是雷军的40岁生日,距离小米创立还有不到五个月。

很少有人知道,小米不是一上来就做手机的。它第一个主打产品是「米聊」,一个比微信早生一年的社交软件。此前,雷军他们还研发过小米读书、小米司机等试手产品。

米聊站在了移动即时通讯的风口,可惜没能笑到最后。2011年1月,腾讯正式推出「微信」,依托着QQ沉淀的6亿用户,微信成了风口上飞得最快的“猪”,仅用1年时间就获得了1亿用户,一下把米聊远远甩开。

争不过腾讯是雷军意料中的结局,尽管他曾盼望奇迹出现。米聊的失败并没有拦住雷军,他始终将“顺势而为“的理念挂在身上。这一次,他顺的正是移动互联网的“势”。

2011年8月7日,雷军发了一条微博: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9天后,小米第一台智能手机发布。


米聊虽未成功,但还是给小米留下了一些东西。MIUI借助Android系统早期的不成熟和碎片化,重建了更人性化的功能,让用户拥有个性化的界面、云服务和应用商店。直到现在MIUI也是国内最成功的Android定制化系统。且早期的米粉也是通过MIUI聚集起来的。 米聊虽未成功,但还是给小米留下了一些东西。MIUI借助Android系统早期的不成熟和碎片化,重建了更人性化的功能,让用户拥有个性化的界面、云服务和应用商店。直到现在MIUI也是国内最成功的Android定制化系统。且早期的米粉也是通过MIUI聚集起来的。

2010年前后,乔布斯发布了iPhone4,智能机的面世让所有人都见证了手机行业的残酷。小米就诞生在这个特殊时期。

当时,国外智能机市场已趋于成熟,中国手机市场尚未开化。市场还充斥着诺基亚、LG等品牌,乘着乔布斯重新定义手机的档口,小米抢了先机。2011年小米第一台手机面世,3个月内就卖出了27.3万部,隔年,销量直冲700万。到了2015年,这个数字后面又多了一个零。

曾经没几个人相信小米能盈利,4年后,小米实现了崛起。

小米对市场的预判和反应,业内一直津津乐道。它的机海战术涵盖了几乎所有价格段位,让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机型;它的饥饿营销为公司带来可观销量的同时还带来了可观流量;它的参与感运营在互联网思维与传统硬件领域间架起了有机桥梁。

看似小米不顾一切买手机,但实际上,小米有着更远的抱负。在雷军内心深处,做手机的主要目的在于搭建平台,让所有应用都能在手机上“跑”起来。小米的终极展望仍在于整个智能硬件领域。
一年亏损438亿后才验证成功的「小米」模式 对于创业,雷军看重产品,也更看重团队。

“小米团队是小米成功的核心原因。当初我决定组建超强的团队,前半年花了至少80%时间找人,幸运的找到了七个牛人合伙。”雷军曾经感慨。

同样鲜有人知,如今精英汇聚的小米在创立初期也经历过“人才荒”。

小米成立第一年,雷军基本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找人。

“恨不得150%的时间都用来招人。”他后来这样说。

雷军找人的方法特别实在,他用excel列了一串长长的名单,然后一个个去谈。联合创始人林斌给雷军介绍过不少谷歌同事,前10个人谈下来,没一个愿意加入小米的。那时候雷军每天从早到晚找人约谈,恨不得吃饭睡觉都由别人代劳。

“每天一打电话就先是10分钟的自我介绍,我是谁谁,在干什么,想找什么人,能不能给个机会面聊…”勤劳如雷军,只恨不能每天能谈到一两点,但寻得合适人选的概率依然不高。

那是一段煎熬的时期,雷军在软件行业的人脉积累并没有让他在硬件领域一帆风顺。

他们曾找到一位资深硬件工程师,这个人对小米的前景不太信任,雷军和几位合伙人轮番跟他交流,给他吃定心丸,前后软磨硬泡了12个小时。

最后雷军问他一个问题:你觉得你钱多还是我钱多?他说,当然是您钱多。然后雷军说:那就说明我比你会挣钱,我俩分工,你负责产品,我负责挣钱,多好。终于,他同意加入小米。


为找到最优秀的伙伴,雷军团队十分舍得下血本,而这也得益于他们对公司和发展理念的清晰定位。 为找到最优秀的伙伴,雷军团队十分舍得下血本,而这也得益于他们对公司和发展理念的清晰定位。

小米科技成立时给自己的定位是互联网公司,并非现在大家所认为的硬件公司。雷军将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搬到硬件行业:硬件只卖成本价,最终利润来自其附带的服务。这是小米对硬件行业的“颠覆”。

即便后来卖手机也能盈利了,小米也没有忘记这个定位。手机市场的竞争渐趋饱和的今天,小米正在智能硬件的布局上不断拓展。

多少人为小米的成功欢呼,但也许只有小米自己知道,它是从诸多困境里顽强活下来的“小强”。这个半互联网半硬件企业的崛起具备丰富的教育意义,其创始团队在产品定位、用户思维、商业模式、团队管理等方面的理解,值得所有创业者学习。

故此,在小米IPO之际,微链特别推出《小米商战课》,从用户、产品、品牌、团队、模式五个方面梳理小米的发展历程,希望给创业者带去一些思考与启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微链研究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