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瑞运动专营店,礼品抽纸3包,下单价格99元。没领过的扣111~”
5月21日清晨,瞅见手机屏幕上弹出的消息,韩菲迅速拿起手机,点进了一个名叫“A1100XX大学娱乐群”的微信群。
在通过群内发布者提供的一个后台网址链接,查询确认自己从未购买过这家网店的商品后,来不及敲打“111”,韩菲打出一个“1”后就发送了出去。
回应她的是另一条更加明确的下单指令:通过提供的链接先抢90元优惠券并支付99元拍下商品;然后点开另一个网址链接,登记上这次的下单信息等待返款。
“搞定!又领了3包抽纸。”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后,韩菲总算松了一口气。
韩菲是一名全职妈妈。一个月前,在照顾宝宝之余,她开始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刷单。韩菲说,每成功刷一次单,她就可以免费获得商家邮寄过来的两包至4包抽纸作为“报酬”。
虽然只是一名初入电商平台刷单江湖的新手,但韩菲依然感受到了这一“行当”的组织严密。
“从进刷单群,到执行完成每一次刷单任务,整个过程你会被要求遵守很多的规则,一旦违反就会被清出群或刷单费用难以返还。”韩菲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规避电商平台监测到刷单行为。”
实际上,韩菲的角色只是电商平台刷单黑色链条中的末端执行者。
法治周末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伴随着网购的兴起,刷单的方式也在不断进化、升级,并由暗转明,成为了一些商家“取信”消费者堂而皇之的手段。尽管各电商平台打击手段和力度不断升级,但刷单现象仍屡禁不绝,反而随着监管强度的增加,向着更加严密的产业化方向演化。
“寄生”平台:从“团刷”到App导购平台
与韩菲不同,孟刚是电商平台刷单江湖的一位老手了。孟刚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了这几年刷单行业的技术演变。
孟刚说,最初接触刷单,还是2012年自己在电商平台做卖家那会儿;后来发现刷单“有利可图”,便兼职做起了刷手。
“那时,电商平台是以销量作为主要参数来排名的,销量越靠前,产品就越有机会在平台上展示。”孟刚告诉记者,于是很多店主就会让朋友或网友来刷单冲销量,当时的方法也比较简单,不用发正式快递,或者一个快递单号添加几个购买订单都行,只要完成确认收货就可以。
“这种模式处在电商平台发展初期,那时不会查,它们也没有能力查是谁刷的。所以那会刷单也比较好做,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为"团刷"。”孟刚说,“但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相同IP地址出现频率高。后来一些电商平台都升级了监测技术,加入了对IP地址异常的监测,现在基本没有商家再敢用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刷单灰色产业在技术上进行了第一次“创新”。
“为了解决相同IP地址出现频率高被监测到,很多的刷单组织者开始用第三方社交软件来组织全国各地的刷手,让不相识的人帮着店主来刷。”孟刚介绍,为了管理这些刷手,刷单组织者会使用YY(一直播平台,具有社交功能)。在这个行当里,YY也被称为刷单工会。目前很多刷单团队仍然采用这一操作模式。
不过,同样在电商平台做网店的店主李军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这样的人工管理刷单近年来又升级成了网站的模式。
“刷单组织者开发了网站,比如极刷网、聚刷网等;店家在网站上直接挂单,将需要冲销量的主打爆品直接挂到这些网站上,刷手自己注册会员,在上面接单。”李军如是介绍。
“但是,刷单网站有很大的风险。这些网站刷单平台的开发成本低廉,技术安全问题很大,所以很容易被黑客"黑掉"。而且网站上人一多也会容易崩溃,甚至也会出现刷单组织者跑路的情况。”李军说,他曾经在某网站刷单平台为自己店铺刷过单,但后来网站崩溃了,自己充值进去的几千块钱也打了水漂儿。
“实际上,现在最流行的是各种联盟导购App刷单方法。”孟刚说,“就是通过手机App导购平台变相以零元导购的方式进行刷单。简单来讲,就是用导购平台0元购作为噱头,在一段时间后返款来刷单,实际上平台拿了合作店铺10到20元不等的刷单费用。”
孟刚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了他目前正在关注的一款导购App“微薄利”。
在这款导购App上,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卖家可以将自己在电商平台上的产品以零元或极低折扣的价格进行挂单,买家则可以按照导购平台的指引去卖家所在的电商平台网店按原价下单;下单完成后,只要将单号在导购平台上进行登记,并在收货后给予商家好评就能在几个工作日后收到导购平台返现回自己多付的款项,并且可以得到拍到的商品。
反监测:应对手段“与时俱进”
刷单的进化不仅仅出现在所“寄生”的平台上,在“反电商平台监测”上,刷单组织者也是想尽办法规避电商平台的监管。
“大概2015年以来,很多的电商平台将快递物流纳入了监控范围内。”李军介绍,随着电商平台打击刷单的监测手段不断成熟,许多没有物流信息的订单会被电商平台判定为刷单行为,并对卖家作出相应处罚。所以,为了有物流信息,很多刷单团队会组织卖家发物流空包。
“而这也衍生出了很多的空包网。它们就是为了帮助商家解决电商平台快递物流监控的问题。”李军说。
据李军介绍,网店卖家提供发件人信息和收货人信息后,空包网就会按照该信息,通过快递公司发出一个空包裹。“众所周知,每件快递都对应一个运单号,卖家拿到运单号后将其填写在网店后台的发货系统中,之后,后台的发货系统就会和快递官网上的物流信息同步。”
法治周末记者在百度上检索“空包网”,很快就弹跳出“空包网90”“空包网100”“51空包网”等上百家空包代发类网站。
例如,名为“51空包网”的网站信息显示,它们能提供百世快递、申通快递、圆通速递等十几家快递的空包服务,在没有寄件和取件的情况下,能保证在快递公司官网和电商平台查到该包裹被揽件、签收完整的物流信息。而这样的空包,普通会员只需花费2.3元/件,铂金会员甚至可以低至1.7元/件。
“实际上,一些电商平台也注意到了发空包的问题;所以,它们增加了快递重量的监测,例如你买了两斤的核桃,快递重量却是0.1公斤,就会被监测认定为存在异常。”李军说,“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应对这样的监测,发空包时甚至会放砖头等同等重量的东西应对。”
“现在很多电商平台在监测时,还会对买家进行购买行为的监测。”孟刚还透露,“真正的买家在购买产品时会存在输入关键词检索、货比三家、浏览商品详情等行为。如果刷手在下单时直接进入店铺下单,就很有可能被认定为存在不规范的交易行为。”孟刚说。
而为了规避电商平台的这种监测,据孟刚介绍,目前,很多刷单组织者也学会了“见招拆招”:要求刷手在下单之前,先要在电商平台上对同一品类商品进行关键词检索,并货比三家后,才能再进入店铺进行下单,以此来规避被电商平台监测。
韩菲自己的刷单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
韩菲所在的刷单群也有很多细致的“规则”,她提供给法治周末记者的截屏显示,刷单组织者会要求“同账号或同地址或同手机号,禁止拍多单”“领券立即下单,超过时间禁止下单”“签收后及时确认收货并五星15字好评,禁止晒图”“同家店铺不能重复购买”“全程微信操作,禁止用平台下单”等。
博弈升级:成本走高 “营生”艰难
虽然,刷单正在变得越来越隐蔽,但是在这一场与电商平台的博弈中,多位身处其中的业内人士也坦言,刷单的“营生”其实越来越难做了。
“这主要跟电商平台的监测技术升级,监测力度有关,留给刷单者的路其实是越来越窄了。”孟刚说。
公开资料显示,每年阿里巴巴都会投入数千万元和超百人团队,专职打击炒信刷单行为,并且专门研发了识别和处置刷单的模型,对平台系统进行清查;通过完善大数据技术,阿里平台早已能自动识别出绝大多数违规行为。
“2016年,阿里巴巴识别信用炒作相关网站179个,发现微信、QQ、YY等社交软件专门从事信用炒作的群组有5060个;阿里巴巴已配合执法部门连续查处了整点抢、牛刷刷、领啦网、蓝天碧水、蓝天网等大型炒信平台。”这是《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年报》披露的内容。
京东同样也在打击虚假交易行为。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自主研发了“反作弊识别系统”,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格管理及惩罚措施。凡是被系统鉴定为虚假交易的店铺,京东将对商家进行严厉处罚;主要包括:对涉及商品进行惩罚性降权、下架,情节严重者关店;限制有虚假交易行为的商家参与京东的营销活动,营销资源优先提供给无作弊行为的优质商家。
而随着电商平台监控力度的升级,一些商家明显感觉到刷单的成本不断在提升。
法治周末记者通过微信联系到了韩菲所在刷单群的组织者,以电商平台店家寻求合作的方式向其咨询。对方提供给法治周末记者的报价单显示,在享受优惠价套餐以后,如果商家100元以下的产品做销量权重刷1000单以上,每单的服务费为5元,佣金为每单3元至5元,代发费用另算。如此,商家每做一单的花费大概在十几元左右。
李军说,相对于以往七八元的刷单成本,现在十几元的价格已经很高了,很多店主已经放弃刷单了;有时候一些做低价产品的店家,干脆不再进行刷单,而是直接选择赠送产品给买家,以此增加自己的销售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