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头条 > 正文

你的标签, 谁的“猎物”-科技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2-27 07:24:12]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2015年8月20日“七夕”,滴滴顺风车举办“移动相亲会”的广告图。资料图 业内人士指出,顺风车出行虽然有社交属性,但它毕竟是一个独立并且行驶的封闭空间,是一个没有他人在场、缺乏救助措施和防范措施的

2015年8月20日“七夕”,滴滴顺风车举办“移动相亲会”的广告图。资料图

业内人士指出,顺风车出行虽然有社交属性,但它毕竟是一个独立并且行驶的封闭空间,是一个没有他人在场、缺乏救助措施和防范措施的场景,上线这种带有性暗示的产品,甚至有意去宣传和诱导这种行为,会让乘客陷入很大的风险中

法治周末记者 马树娟

“安静的美少女”“声音甜美”“颜值爆棚”……看到这样的标签,作为用户的你,是否以为自己登录了一款社交App?

打开一些顺风车平台的乘客、司机评价页面,这是常见的标签;乘客在完善资料环节,也有这样的引导语:“让司机更懂你”“遇见有趣的人”。

近两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市场化运营的顺风车、拼车出行早已脱离了原来的熟人圈子,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社交的新阵地。赋予顺风车出行产品以社交功能,被认为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陌生人彼此不信任的痛点。

当出行软件增加社交功能,简单的功能叠加就足够了吗?答案显然是“NO”。要不然,滴滴顺风车近期也不会因一起恶性事件,而深陷舆论漩涡难以自拔。

流量焦虑时代催生顺风车社交诉求

不论是滴滴顺风车,还是嘀嗒出行App,乘客标签选项中,可以看到不少出行双方对行程服务本身的评价标签,如“车技熟练”“热心肠”“关车门声音很小”等。

平台缘何要让车主和乘客彼此打标签呢?

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在产品上线之初时曾解释,顺风车车主和乘客可以在行程结束后互相“贴标签”,撰写评价,这些功能设置是基于顺风车“互惠”的基因,初衷是通过乘客和司机的出行记录和历史评价累积信任值,为下次车主和乘客选择做参考;同时方便为用户匹配相似的同路人,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确实,从产品设计考虑,基于顺风车出行已由熟人圈子扩展至陌生人,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对车主和乘客的信用评价机制,司乘双方相互贴标签也是一种评价机制。

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博客,微博)介绍,目前在房屋共享领域,像Airbnb,房主也是更倾向于将房子共享给具有“干净整洁”“友善”等标签的房客。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也曾作为顺风车主搭载过陌生人。

“不宜否认顺风车平台的社交化尝试。”他认为,出现乘客坐顺风车遇害事件,更多的是一种偶然,出租车行业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毕竟真正的顺风车主并不在意那份钱,而是在乎路途上能有一个很好地聊伴。”所以刘兴亮认为,顺风车软件加载社交功能无可厚非,目前无论社电商,还是其他功能性App都在尝试这种跨界,因为社交功能的加入,可以为平台带来流量、增加趣味性、互动性和用户粘性。

毋庸置疑,流量争夺时代,增强社交功能无疑是个有效的“引流器”,能够带来诸多好处,因此无论是一些前期掌握流量的公司,还是初创的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地进行跨界,试图用社交的触角来深度地捆绑住用户。

前者如阿里巴巴,无论是最早的电商沟通工具阿里旺旺,还是一度力推的“来往”,或者曾在支付宝内推出的“圈子”功能,抑或是现在大热的通讯平台钉钉……都显示出一个互联网巨头对涉足社交的渴望和执著;后者如拼多多、抖音,分别试图给电商和短视频业务植入社交的基因,希望能以此留住用户,缓解流量焦虑。

奔着约会去的产品设计是否“跑偏”

而除了行程服务本身的评价标签,滴滴顺风车显然做得还更“精益求精”:标签里,还有大量对司机乘客外貌的评价,如“天生丽质”“娴静温柔”“声音甜美”等。

在完善资料环节,滴滴顺风车会鼓励和引导用户完善包括年龄、所处行业等资料。如果用户有耐心,想向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自己,还可以完善职业认证、芝麻信用、脸部识别等。其中的职业认证是与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和脉脉合作的。

“如果没有顺风车这个功能,单纯看这些资料信息,你几乎等于在玩一款真人社交产品:收入水平、职业、年龄、个性签名、家乡、爱好等。”AI财经社联合创始人胡涵在体验了滴滴顺风车后感慨道。

不过,滴滴顺风车的野心似乎并不只于此:它还被指有意往“约会”这方向引导。

有业内人士对滴滴此前发布的几幅广告图进行了分析,发现每一张图片上的主角均为一男一女(车主多为男性),两者关系融洽,而打出的广告语“我们约会吧”“遇见美好 你我同行”等,坐顺风车出行,被塑造成一段充满温情浪漫的旅程。

比如,2015年8月20日“七夕”这天,滴滴顺风车在微博上推广,称举办史上最大规模的“移动相亲会”,凡是在自己滴滴昵称后添加暗号“820”的车主和乘客,主动对上暗号后在车上相遇,就能进入一场移动中的浪漫约会。

“为什么连打车软件也要变成交友软件?还是目的这么强烈的交友?”“我就坐个顺风车而已啊,为什么宣传海报上要这样赤裸裸地明示会有艳遇呢?”……网上也有人对这样的推广心生反感。

沣京资本基金经理吴悦风将滴滴顺风车的这些广告图,总结为“滴滴从一开始,就希望把顺风车做成一个带有明显性暗示、希望司机能够去追到女生的约车平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车主去接下这单收入并不丰厚的顺风车”。

线下封闭空间的性暗示意味着什么

不过,吴悦风建议,任何一个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在设计社交类产品时,都需要认真考虑“场景”这个要素。

和陌陌等线上社交App不同,顺风车的产品设计,是一款以出行为真实场景的陌生人社交工具,线上的两个“网民”,马上就要成为线下的司机和乘客,双方必须参与一场直接的线下互动。因此,有观点认为,这样的跨界后并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需关注不同场景对风控的需求,如果在出行软件里加入社交功能,这其实就是一款线下社交平台,此时若再仅仅用工具平台的产品设计来要求自己和要求用户,很可能就会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吴悦风认为,顺风车出行虽然有社交属性,但不要忘了:它毕竟是一个独立并且行驶的封闭空间,是一个没有他人在场、缺乏救助措施和防范措施的场景,上线这种带有性暗示的产品,甚至有意去宣传和诱导这种行为,会让乘客陷入很大的风险中。

吴悦风直言,一个顺风车司机接单前如果看到“颜值爆表”“声音甜美”的标签以及其他司机输入的自定义内容“不化妆也漂亮”“安静的美少女”“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的想入非非”,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判断:这个乘客很年轻、漂亮、穿着清凉、防备心不强,而这就是居心不良者下手的最优目标。

“线下社交”的风控应设计更严苛

在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春泉看来,如今的互联网行业都是流量先行,带有性暗示的标签的确容易带来更多的流量,平台有主动追求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很多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和设计人员,多是大学毕业就入职公司从事相关工作,他们普遍很年轻,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难以理解人性的复杂和恶的一面,就可能忽视了风险。

联系到最近发生的顺风车恶性事件,胡涵认为:“与其探讨网约车的安全性,不如把这起事件看成是一起陌生人社交平台所发生的意外。”

观察快车等产品的设计,几乎是完全的工具导向,专职司机负责运送乘客,也以此职业为生,因此,只要有简单的身份审核作为准入门槛就可以了。

“但顺风车并非快车和专车,如果以线下社交平台的产品标准来审视顺风车,则可能会有别的答案。”胡涵认为,既然要做社交,而且是一场必须参与的线下社交,身份审核就必须极其严苛才可以。

他指出,不同属性的平台有不同的要求和风控差异,并非加入一个产品和功能,就能万无一失。目前,做出行的转型做社交,做社交的转型做内容,做内容的转型做电商……然而少有人意识到,这每个转型都意味着一整套体系的变革。

一位叫“紫祺@大眼妹爱吐槽”的网民认为,一家公司在扩展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边界的时候,应该多想想自己的核心业务。假如新的边界会对核心业务和服务有损伤,有潜在系统性风险,就先叫停。如果只是为了让乘客和车主有话题可聊而损伤了打车服务基本的安全性,那就大错特错,得不偿失了。

胡涵由此忠告和劝谏互联网企业:是时候重新反思产品和用户的真实关系了,“如果你决定为自己寻找出路,也请记得给用户留条出路”。

收集信息应遵循正当合法必要原则

如今,不少女乘客也开始留意起自己在顺风车平台上被打下的标签。

记者在微博上搜索发现,有用户反映,最近她登录滴滴出行顺风车,看到自己的个人标签被司机标注为“安静的美女”“娃娃脸”,评论里也有“美的不要不要的”等描述,但当这位乘客联系滴滴客服,提出删除这些评论和标签的请求时,对方则回应“无法删除”。

为什么不能删除对自己外貌身材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和出行有什么直接关系?这位乘客表示自己“想不通”。

郑磊认为,依据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平台收集用户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平台可以设置一些与保障出行服务相关的、能反映司机、乘客素质相关的标签,比如是否准时、是否按时付费、是否有不文明行为等,这样便于给其他司机接单时提供参考、提升司乘双方用户体验。

“但如果设置和共享乘客外貌和身材方面的评价,则侵犯了乘客的隐私。”郑磊认为,顺风车不是遴选模特、演员等必须要对外貌身材有特定要求的平台,一个乘客漂亮与否,和其能不能出行没有必然的联系,平台缺乏收集这些敏感信息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反而给心生歹念者在客观上提供了捕捉“猎物”的方便。

考虑到标签功能具有一定的正向价值,郑磊认为,不宜因此次事件而将该功能一刀切地予以删除。不过,他建议对标签功能进行优化,加强评论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删除描述用户外貌身材的标签;过度偏离乘车过程本身以及露骨的评价,平台应采取过滤和屏蔽措施;给予用户申诉通道等。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介绍,在电子商务法立法时,明确了平台对评价信息的管理责任,平台对一些诽谤性、失实的信息有责任予以管理;而此次事件也提醒平台,对于一些涉及性暗示等可能诱发安全和侵犯隐私的评价,也要予以积极的管理。

责任编辑:王硕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