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sir
滴滴闯大祸了。滴滴顺风车车主刘振华涉嫌“奸杀”一名女孩。这次事情引发巨大关注。应该怎么看这件事?滴滴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为什么就解决不了?本文来告诉你一些细节。
本文4343个字,大概6分钟读完。
金融八卦女频道每日为你送上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精彩内容,欢迎置顶关注,八妹等你 文/金融八卦女作者:林Sir
滴滴,让人如何说你呢?
5月5日晚,21岁的山东空姐李某珠搭乘滴滴顺风车去火车站,赶次日凌晨的火车回济南老家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结果遭遇不幸。
目前,罪魁祸首刘振华还没下落。有网友扒出他的支付宝账户,基本信息如下:
在笔者印象里,最近滴滴的负面新闻尤其多。
4月1日,愚人节这天,一个叫“孟婆”的网友发布文章《滴滴,今天我想和你聊一聊》,讲述了自己遭遇滴滴司机“性骚扰”以及滴滴客服不作为的全过程,在微博的阅读量千万,公众号阅读量达到10万+。
4月29日,投资人张桓发布文章《张桓:我被滴滴司机打的左眼软组织塌陷》,讲述自己遭遇“滴滴司机打人”的经历,引起热议。
这两件事,前者不了了之,后者滴滴司机道歉,都是确实发生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滴滴杀熟”,同样的路线,不同用户的估价是不同的,这件事目前还有争议。不过,滴滴“垄断”却是事实,不久前美团打车进入上海市场,很多人就欢呼雀跃,觉得终于打破滴滴垄断了。
所以,卸载滴滴的声音此起彼伏。
如今,又发生了如此恶性的事件。
笔者在北京工作,公司加班后常常打滴滴回去,因为公司离家里比较远,一般都得花七八十元。最近一段时间,我常常能听到滴滴司机的抱怨,抱怨平台抽成比较多,抱怨滴滴客户不作为,希望美团来到北京……
所以,滴滴,你到底怎么了?
为了避免情绪用事,我们分析一下这次事件。
如何看待滴滴在警方通报前的刷屏事件?
从昨天开始,就有不少人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分享滴滴悬赏令的文案。里面不仅公布了司机的图片,还公布了他的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码。
笔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好奇,是什么事情呢,文案表述比较模糊,一开始并没有重视起来。
第二个是文案如此直白公布一个人的隐私,一家公司有权利这样做吗?这不是警方才能做的事情吗?
第三个是“悬赏百万”,刘振华的信息已经披露得如此之多,找到这个人的概率是较大的,也就是说拿到悬赏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感觉,然后去主动传播这条文案。不管怎样,这条文案很快在各个社交平台刷屏,起到了绝佳的传播效果。
直到得知杀人事件,笔者才知道原来滴滴是寻找犯罪嫌疑人。
对于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肯定这是滴滴负责任的表现。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涉嫌用命案来营销。
我们看下事件时间线:
5月7日下午,女孩父亲李先生向警方报警。
5月8日早上,警方找到女孩尸体。
5月10日晚8点,滴滴在微博发布悬赏令。
5月10日晚23点,平安郑州发布警情通报。
滴滴赶在警方发布通报前,就擅自发布悬赏令,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是不是有点提前进行公关危机的嫌疑呢?而正是因为警方没有公布,滴滴才遮遮掩掩?可是归根结底,滴滴是否有权利这样做?
除了滴滴,还没有其他公司这样去做。不管怎样,一件应该依靠自己力量或者公安力量解决的事情,却通过精心编辑的文案传播,难免让人觉得别有目的。
我们不得不同时恶意揣测滴滴的动机:
悬赏的100万对滴滴来说并不算什么,滴滴很可能也不期望网友能真正提供线索,但这样做可能会博得网友的好感。在如此悲剧面前,这样的方式是不够得体的。
相当一部分网友有类似看法,滴滴微博下的网友“吠熊”说:
女乘客5号晚上遇害,7号警方就找到了尸体,并且确认是滴滴司机所害。今天距离事发已经过去了整整5天,滴滴才假模假样地道歉、悬赏,借以平息公众怒火。
滴滴难辞其咎,责任大小取决这一点?
事件发生后,红星新闻采访了江苏和北京的两家律师所,这两家律师所都认为滴滴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滴滴是承运人,乘客出事,滴滴必须承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
而承担多大责任取决于以下关键点:
滴滴是否尽了必要的审核义务,是否对入驻平台的司机尽到了法定和约定的审查义务?
换句话说,刘振华是否是合格的滴滴司机?
刘振华的基本资料是:郑州本地的滴滴顺风车车主。我们尚且还无法得知他是否有犯罪记录等其他信息。
滴滴对顺风车司机的审核主要是:身份证、行驶证、驾驶证均真实有效,且驾龄需在一年以上。注册车辆可在本人名下,也可不在本人名下。
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审核标准比较宽容。相比而言,滴滴快车司机有更加严格的审核标准:必须无暴力犯罪、吸毒记录,无酒驾、毒驾等严重违反交通法规事故的前科。
从刘振华穷凶极恶的行为看,存在有前科的可能性,有一个细节值得重视,刘振华的凶器是刀,谁没事带刀呢?一般来说,只有小混混才带刀,这类人有前科的居多。而顺风车的审核标准可能遗漏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滴滴最新公告:刘振华之前有过一段性骚扰前科,但平台没有重视。
滴滴APP设计有车主对乘客进行点评的页面。
司机评论乘客不罕见,但罕见的是司机的评论涉及乘客的长相,而平台居然审核通过并曝光,显然,这会曝光乘客的长相信息。一个打车软件,为什么要曝光这类信息呢?可能是为了提高平台的活跃度,但这方便和助长了刘振华们实施犯罪,实在是非常糟糕的设计。
结果是否如此,相信不久会公之于众。
但即使结果对滴滴最有利,也就是刘振华身份合格,他之前也没有任何前科,我们还是很难信任滴滴。
滴滴的巨大隐忧,从严审核或是不能承受之重
对于这件事情,笔者的同事说,这类事件难以彻底杜绝,以后还会发生。
这一看法虽说耸人听闻,但某种程度上是成立的。假如司机突然有歹意或者报复社会,包括平台、公安局在内的所有机构和个人都可能无法阻止。
我们的底线,或者滴滴首先必须做的是:
解决审核不严的问题,将投机取巧,以及有案底的人挡在司机的门槛外,最大程度防止不合格司机。
2016年,深圳一名女教师搭乘一辆滴滴顺风车返回学校,被滴滴司机抢劫杀害。结果发现该司机在平台上的注册信息均为真实信息,而涉案车辆的牌照系司机临时伪造。
这明显是滴滴审核不严的问题,如果滴滴从严审核,这样的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
但是,悲哀的是,滴滴这方面真的是乏善可陈。
先不说别的,笔者知道身边的几个小伙伴都从事滴滴司机的工作,其中一个小伙伴,就把别人的身份证和驾驶本借去,然后开设了一个滴滴司机账户,每个月收入都会转到别人的银行卡账户,然后再转账给他。
虽然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是薅羊毛,但核心问题是滴滴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一家估值百亿美金、全球最大的出行公司难道解决不了这一问题?
不久前,笔者的小伙伴还成了这种灰色产业链上的一环,从他发布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到,而他干滴滴才半年。
别说这只是个例,网上提供这种服务的团队随处可见。以滴滴的百度贴吧为例,几乎全部是解决滴滴司机注册问题的广告帖。
所以,笔者的小伙伴一直处于“哪里有补贴,就往哪里赶”的状态,丝毫不受平台限制。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目前对类似事件的观点大都集中于滴滴难以解决审核问题,但似乎没有人想到滴滴是不是不想解决这一问题,或者是否可能故意放纵这一问题,前者属于能力范畴,后者则属于意愿范畴。
出了如此多的恶性事件,黑车现象如此普遍,我们还能说滴滴能力有限?至少不仅仅如此。
滴滴诞生之初,司机是没有任何门槛的,随着监管加强,滴滴司机的门槛也提高了。比如从2017年4月起,非京牌滴滴快车被禁止派单,结果导致车辆大量减少,价格也水涨船高。
河南也不例外,2017年3月就有地方官媒报道,网约车清退外地车辆,近4万车辆将无法接单。
在这种情况下,滴滴本身受到了威胁,无法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而这意味滴滴价值的降低,对滴滴估值、融资和上市都是不利的。
一份核心数据显示:滴滴2017年的交易总额达到250-270 亿美元,但主营业务亏损2亿多美元,整体亏损3-4亿美元。
所以,滴滴本身发展堪忧,从严审核对其十分不利。
那么,宽松的审核标准就十分有价值。之所以顺风车和快车的审核标准不同,不就说明这一点,否则为什么分出两套标准呢?
此外,滴滴其实还有更多套标准。
无法解决审核准入问题,滴滴的安全隐患将难以解决。而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滴滴的价值可能就会缩水。
结语
归根结底,这次恶性事件以及最近的一些事件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滴滴自身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未来也不排除再次出现恶性事件。
回顾滴滴的历史,滴滴是从颠覆出租车行业开始起步的,当时很多人不满出租车行业积累的顽疾,热心支持滴滴。
但是,随着滴滴一步步吞食竞争对手,成为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垄断者和领先者的时候,滴滴变了。
水涨船高的价格,糟糕的乘坐体验和服务体验,以及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让越来越多人不满。
如果滴滴不痛下决心改变,相信会有许多人想改变滴滴,包括美团、高德打车,包括千千万万的滴滴司机,还有更多选择其他出行方式的乘客。
这都是滴滴自找的,不怪任何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八卦女频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