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小米集团赴港IPO的事情持续发酵,不少行业分析人士和市场专家发表各自观点,亿欧智库作为产业创新研究院,对小米招股书也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接下来亿欧智库将以6张图表的形式展示小米招股书最值得关注的几个点。
雷军的控股控权
小米集团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9轮融资,累计融资额约为15.81亿美元。但雷军在现阶段依然持有小米集团31.4124%的股份,为集团第一大控股股东,如计入总股本ESOP员工持股计划的期权池,雷军的持股比例也有28%,再通过双重股权架构,AB股的股权架构,雷军的表决权比例约为53.79%,林斌的表决权比例约为29.67%,小米创始团队和公司管理层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
亿欧智库整理了中国代表性企业的股权架构情况,与以上互联网企业创始人股权占比来看,雷军仅次于网易丁磊,可以说算得上很成功了。
“同股不同权”的小米是港交所在2017年12月宣布上市制度改革之后,申请上市的第一股,而大陆地区上市的企业必须遵守规定“同股同权”,而通过同股不同权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企业控制权的旁落。也有行业分析认为,雷军控股控权其实也在意料之内,除了把金山做到上市,作为天使投资人的雷军,先后投资了凡客、UC、猎豹等一批优秀企业,早已赫赫有名,而小米的其他联创或合伙人都是后来加入的,换句话说其实是被雷军捧红的人,自然不会占有多大的股份。
除此之外,亿欧智库了解到小米的架构类似阿里是VIE架构(可变利益实体(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虽说VIE架构的小米想要实现A股+H股不太容易,但2018年3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表示CDR(中国存托凭证)明确为独角兽上市的支持路径,这种存托凭证仅仅是一国的证券市场上流通、代表国外公司股票的可转让的一种凭证,虽然不是股票发行,但也是一种合理的金融产品,在香港上市之后,小米再以CDR的形式回归A股也是一个不错的idea。
互联网公司还是硬件公司?
从小米披露的业绩来看,其大部分收入来自智能手机。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互联网服务的收入占比为4.9%、9.6%、8.6%,而硬件收入(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别贡献小米总营收的93.4%、89.4%、90.8%。
从图可知,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比例在不断提高,智能手机的比例逐渐降低。近两年来周边产品丰富了小米生态圈,但未来是否能与智能手机业务持平,其带来的价值和回报周期也值得考虑。
据招股书显示,小米的互联网收入主要在广告服务和互联网增值服务(增值服务主要包括线上游戏)两个方面,相较百度、腾讯这两家互联网公司,小米的互联网企业的属性过于单薄。2017年百度的业务主要来自于搜索业务和爱奇艺,腾讯的主营业务从最开始的网络游戏、社交服务,增加网络广告、支付和云,近两年支付和云业务比例明显上升。
雷军一直对外强调小米的铁人三项,但小米现有的发展,明显不是按这张图来运作的,小米实际比谁都清楚智能手机对目前商业帝国的重要性。单从募集资金用途来看,智能手机等硬件核心产品将直接刮走30%的资金,而铁人三项其他两项共用30%,在小米真实的商业版图上,手机依然是最核心的业务单元。
再回到互联网收入,占比达到43.3%的增值服务,除了吃鸡这类独立游戏外,一部分则来自于手机端应用商店游戏分发的收入,尽管小米一再强调互联网属性,但也难以否认高度依赖手机生态的事实。
小米的主战场依然在低端手机市场
既然讲到了小米的硬件收入,我们再来看看小米智能手机的销售情况。招股书披露,2017年小米集团智能手机收入增长65.2%,全年销售9141万台,平均售价为881.3元,相较去年879.9元仅增长1.4元。
据市场调查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了一项数据,内容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各品牌手机的均价,2016年华为手机均价为218美元(约合人民币1500元)、OPPO手机均价为186美元(约合1280元)、vivo手机均价为148美元(1018元),苹果手机均价为617美元(约合4246元)、三星手机均价为222美元(约合1527元)。
亿欧智库从官方商城了解到,小米贴上“热卖”标签的手机均在千元以上,小米最新款明星产品6X售价1599元起,于5月8日上线的小米MIX2S应该是小米定价最高的一款手机,预售价3299元(艺术特别版4299元)。熟知小米手机型号的米粉一定知道低于平均销售价格(881.3元)的只有小米的红米系列了,而当前红米系列在售的5种机型的手机均价就已经有829元,可想而知小米手机销售情况难得乐观。
提高客单价是所有行业在面临发展困境时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小米显然也认知到这一点,尤其在为自己贴上科技、智能的标签后,小米手机市场将面向对手机功能性需求更高的人群。包括小米当年为丰富产品线,主打低端手机市场而推出的红米系列,也在提高客单价这条道路越走越远。2017年12月,小米正式发布红米5和红米5 Plus,售价799元起,今年3月推出的最新款红米Note 5售价提升至1099元。
如果把2017全年小米在售的所有机型的客单价进行整理,这个平均销售价格应该不会太低。此前也有不少媒体提出小米在广告投放上越来越大手笔,从《奇葩说》到《中国有嘻哈》,再包括签约当红明星吴亦凡,越来越明确向年轻市场靠近,签下吴亦凡猛推的小米5X(当前售价:1499元)也证明了雷军想要撇弃低端市场的决心,只不过从2017年业绩来看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硬件业务综合净利率5%真的低吗?
“从2018年开始,每年小米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净利率不会超过5%。”
在小米招股书里,董事长的公开信介绍了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其中第三点“永远坚持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花的篇幅最长,大致所表达的意思是大多商家最终销售价格都会以较成本5倍、10倍,商业运转中间环节的巨大损耗(10%生产成本+90%运营及交易成本)都由消费者买单,小米未来将提高整体生产和流通效率,将综合净利率降至5%。
这个综合净利率5%最先是在2018年4月25日小米6X发布会上雷军提出的,尤其那句“如有超出部分将全部返还给用户”更是让米粉感动。在热泪盈眶的同时也避免不少“专业”人士进行名词解释和剖析。
如果综合净利率等于净利润率,在手机行业算是暴利了。按照Strategy Analytics报告里2017年第一季度报多家营收和利润数据分析,苹果营业利润率30.7%,三星9.7%,OPPO4.7%,华为3.35%;而小米2016年、2017年净利润率2.8%,4.7%,并且2016年、2017年硬件毛利率就只有4.4%、8.7%。
硬件净利润率达到5%会不会其实是小米定下的未完成的目标,再或者,这仅仅是为了告知投资者、股东不要用净利润率来评判小米手机的价值而自导自演的一场戏呢,不得而知。
小米金融,一个还未绽放的机会
小米在招股书中强调,金融业务并非小米的核心业务,在招股书中小米集团的释义中,小米集团是将小米金融集团(下文简称“小米金融”)排除在外的。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金融的收入、税前净利润分别占小米集团收入及税前净利润的0.7%、0.2%;小米金融总资产占小米集团总资产的14.1%。
小米金融业务在整体上市前就做好了分拆准备,这一点其实并不意外。
当年阿里欲将淘宝业务上市并剥离支付宝业务,蚂蚁金服成为新金融巨头,同样京东金融、百度金融也相继完成拆分。回顾2011年,阿里巴巴在港上市的B2B业务已经跌去历史最高股点的4/5,但值得骄傲的淘宝业务蒸蒸日上,支付宝业务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工具。马云在启动以淘宝业务为主题的新上市计划的同时也策划了一场“阴谋”,那就是以超低的价格“窃”走了支付宝所有股份,虽然这件事情最终以“支付宝未来上市时将给予阿里集团一次性现金回报(20-60亿美元)”给了雅虎和市场一个交代。但这也反映出金融业务未来发展不可预期的事实。
而雷军对于金融版图的规划却不可忽视。相比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小米金融看起来的确是赶了个晚集,但小米通过频繁投资收购,已经拿下了券商、银行、保险、支付、保险经纪、商业保理、小额贷款等多块金融牌照,基本实现了全牌照布局。
从图表可得,小米金融不仅在牌照布局和金融业务发展路径上已较为清晰,尤其小米在C端用户、B端供应链,以及渠道、技术方面的基础优势,有望成为小米金融未来发展的“护城河”,而其依托于小米生态的产业金融属性也让小米金融未来的发展更值得期待。
那些不为人知的另类投资
除了以上所列出的金融版图投资情况,雷军在公开信提到,小米当前已经投资了90多家生态链企业,围绕手机业务构建起手机配件、智能硬件、生活消费产品三层产品矩阵。关于小米帝国的构造不少有人进行可视化分析,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再重复介绍。
根据招商证券(600999,股吧)梳理,截至2018年2月底,小米累计对外投资达到了199笔,集中于智能硬件(46笔)、文化娱乐(32笔)和游戏服务(21笔)等领域,全面布局了IoT物联网;同时顺为资本的投资案例已多达52家,覆盖智能硬件、在线教育、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多个板块。
在此,亿欧智库盘点了部分看起来比较另类的投资。
2016-2017年,中国AI创业投资领域很疯狂,2017年亿欧网就采访报道了300多家人工智能创业创新公司,亿欧视也拍摄了「人工智能创业30人」、「人工智能投资20人」。
如果说过去人工智能公司拼科学家和论文数量,到了2018年,缺少商业应用能力的人工智能公司将越来越难。基于这样的思考,亿欧发布了多份人工智能落地产业的研究报告。最近,我们建了社群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亿欧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