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能否以大自然为师,如何向其他的生物学习,以提高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适应能力,并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催生了仿生科技。
近年来,仿生科技正在快速发展,尤其是在
行业,从蜘蛛到鸟类,从章鱼到蟑螂,各种生物为技术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仿生科技也成为
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以下是11款典型的。虽然其中有部分产品还处于试验阶段,但这种探索将是未来各种行业应用必须走出的一步。
1.翻滚机器人BionicWheelBot
德国自动化技术厂商Festo推出了一款仿生机器人BionicWheelBot。该机器人模仿一种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蜘蛛,这种蜘蛛不仅能在地面正常行走,还能翻滚着前进,在平整的地面上,其翻滚的速度是行走速度的两倍。
该机器人目前还没有投入实际应用,但在未来,这一模型预期可以装备到具有高度运动灵敏性的平台。
2."特工"机械鱼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微型机器鱼,可以与斑马鱼鱼群一起游泳。该机器鱼长7厘米,其颜色、形状、比例和条纹图案都与斑马鱼相似。
通过与斑马鱼群共同游泳,机器鱼就像一名特工一样,可以学习鱼类的交流与运动方式,并改善其游泳机制。
3.外骨骼机器手臂Guardian
美国机器人Sarcos公司最初是一家生物工程机构,2000年开始研究外骨骼和机器人技术,并开发了两款外骨骼机器人:Guardian GT和Guardian XO。
Guardian XO是为提高力量和耐力而设计的更传统的外骨骼套装。这套外骨骼装置还有升级版本XO Max。两款产品预计将在2019年上市。
该公司还设计出了一款蛇形机器人Guardian S,可以深入到地震现场,搬运坍塌的材料,并救寻伤者。
目前公司设计的多款外骨骼产品已经在军工、航空、航海、安全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
4.
仿真机器鸟RoboBird
在机场上空,鸟类对飞机起飞和降落都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荷兰公司Clear Flight Solutions通过3D打印制造出两种鸟形(机器老鹰和机器游隼),可以在不借助潜在有害网状物或噪音发射装置的情况下有效地吓跑较小的鸟类。
5.清理太空垃圾的机器人
对于宇航员、太空飞船而言,遗留在太空中的垃圾是非常大的威胁。斯坦福大学和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研究团队联手设计了一款能够抓取并处理太空垃圾的机械装置。
6.六足机器蜘蛛HEXA
中国机器人公司Vincross设计了一种消费级全地形六足机器人HEXA。HEXA配备了红外和激光传感器、摄像头、图像视觉、三轴平衡、Wi-Fi以及双核ARM 9处理器等,并支持无线充电。
7.蝠鲼机器人MantaDroid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科学家研发了一种会游泳的机器人MantaDroid,该机器人长35cm,宽63cm,重0.7kg,可以以每秒0.7米的速度在水下“飞行”,一次充电可持续游动10小时。
8.
蟑螂HAMR
哈佛大学微型机器人实验室推出了HAMR系列四足机器人,最新款HAMR-F机器人只有4.5cm大小,行动速度可以达到17.2cm/s。
9.机器鱼SoFi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款软体机器鱼SoFi。
3D打印而成,并配备了鱼眼镜头,可以捕捉水下其他鱼类的高分辨率照片和录像。
10.软体章鱼机器人
意大利圣安娜高等学院的Cecilia Laschi教授是软体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她开发了一种可以像章鱼一样在水中和海床上移动的机器人。
11.配备生物视觉传感器的机器人
传统相机可以帮助
无人机
确定或修订自己所在的位置,但需要充足的光线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依靠相机视觉的无人机也会因飞行速度过快,造成图像画面模糊,从而导致视觉算法失去作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资本实验室。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