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振
近日,运动品牌阿迪达斯正式宣布退出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独立研究,解散了相关部门,然后将重心转移到手机应用。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多家品牌脚前脚后都放弃了对可穿戴设备的研究,另一运动品牌耐克公司早在2014年就走了这一步。
过去几年可穿戴设备本以为会搭上智能硬件的东风迎来爆发期,但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运动品牌相继退出,智能手环的热度也在逐渐下降,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略显尴尬。
站在用户角度看,可穿戴设备市场用户需求有限。一方面用户的健身意愿不够强烈,并且缺乏健身方面的相关知识,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对生活的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手机的存在感太强,可穿戴设备实用性无法凸显出来。现在大部分可穿戴产品依然没有脱离手机,很多功能需要手机端配合完成,根据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Q1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中的数据看,有10%的用户觉得可穿戴设备缺乏实用性,相比之下更愿意使用手机。
电影《华尔街之狼》中,男主角给两位朋友出了一道题,如何把一支笔卖出去,两位朋友都是在介绍笔本身的特点,显然无法打动买者。最后男主角的徒弟示范了标准做法,那就是请买家为自己签名,如果买家手中没有笔那就正好卖给他一支。
这个片段表达了一个销售思维,那就是创造市场需求。可穿戴设备市场同样需要创造需求,让用户觉得智能手环等设备是生活必需品。这就需要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福利机制,在使用可穿戴设备时提供一些红包等奖励,让更多的用户尝试产品,形成使用习惯。长久来看,可穿戴设备还需要找到一个与用户生活更密切的功能来刺激消费需求。
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爆发期迟迟没有到来,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沉淀。未来可穿戴设备会拓展思维,不会只局限在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上,可能更多的出现在其他领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速途研究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