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生效,这一条例中规定在欧洲地区提供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在利用用户的数据时,需要获得每一位用户同意,用户也可随时撤销同意许可。条例中规定了严苛的罚金,对于违反数据处理的一般性规则的企业处以2000万欧元或企业全球营收4%的巨额罚款。
而在国内,今年初,支付宝因在年账单中自动勾选同意《芝麻服务协议》问题被网信办约谈,数据隐私问题引起多方关注。
《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调查发现,互联网公司在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令消费者感到困扰的现象,而由于平台在用户隐私条约中申请相应的数据收集和使用的权限,只要消费者“知情并同意”隐私条款,利用数据进行营销、分享就被视为合法行为。
难以拒绝的营销“服务”
如今,用户在使用很多互联网服务时,根据《网络安全法》的要求,需要通过填写电话和真实姓名进行实名认证,但这也意味着企业平台获得了用户的个人信息。而在隐私条例中,互联网平台往往会增加一项关于同意接收商业信息的条例,在用户同意隐私条例之后,从而使平台的营销行为正当化。
那用户是否能够拒绝此类营销行为呢?在去哪儿网的隐私保护条例中,一项“特别授权”的板块中,第四条写道:“授权并同意接受去哪儿网向您的电子邮件、手机、通信地址等发送商业信息等。若您选择不接受去哪儿提供的各类信息服务,您可以按照去哪儿网提供的相应设置拒绝该类信息服务。”
但实际情况是,记者在去哪儿网APP与网页中,均未能发现类似可以拒绝此类信息服务的设置,拨打客服电话咨询,对方称只能用户自身屏蔽营销电话。
去哪儿网公关告诉记者,去哪儿网在短信中提示了回复退订代码,但是对于电话营销,则需要回拨相应的营销电话进行退订。去哪儿网负责保险业务的公关称,去哪儿网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识别消费者的语音、语义和情绪,直接代消费者完成退订。在商业信息服务中,客户无法主动选择是否接受这种“服务”,只有接收到相关信息之后才能够进行拒绝。
脉脉的社交营销也给用户带来了困惑。部分受访人士称,在并未使用过脉脉软件的情况下,却收到了脉脉发来的营销短信,并且短信中指出了收件人的真实姓名,还列举出收件人朋友的名字。
据了解,在用户使用脉脉之前,需要同意授予平台读取通讯录的权限。对此有律师称,只要告知用户并经用户同意,脉脉收集通讯录的行为就没有问题。
作为营销短信上出现的“好友”之一,王琳也因此被收到营销短信的朋友指责,泄露了个人隐私。“我没用多久就卸载了,但是没想到现在还在发短信,感觉挺丢脸的。”她说道。王琳认为,虽然用户本身同意读取,但通讯录所对应的人名和电话,某种程度上也属于用户隐私。
记者发现,脉脉APP可以关闭通讯录权限,删除相关信息。但是一名知乎网友发帖称,自己已经关闭了权限并且也清空了信息,却仍然有朋友反映推广信息中提到了自己的名字。后来这名网友找到客服,通过“隐私-联系人管理”的选项,清空了之前同步的联系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脉脉APP的隐私条例中,第七条称:“用户可以通过停止使用脉脉服务,不再向淘友公司(脉脉的运营主体)提供用户信息,但是用户此前同意淘友公司使用的用户信息,淘友公司不承担主动删除、销毁的责任。”接着在第九条特别说明中表示,用户可以通过邮箱和电话来申请删除相关信息。此外,用户也可以注销账号,客服称将会删掉所有个人档案,并且也不会发送短信,但是一旦注销,就不能进行二次注册。对于其理由,脉脉公关负责人到记者发稿未给予任何回复。
“隐私”换取服务的逻辑
根据调查发展,消费者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当你忽略冗长的隐私条例,直接选择同意协议时,你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让自己的“隐私”变成了“信息”。尤其一些平台,只有接受服务条款以及同意平台的全部授权申请才能进行注册使用。
“隐私”换取服务的背后,是企业利用“信息”来进行商业开发的逻辑。“大数据时代,数据是企业的宝贵资产,一个良好的生态中,企业应该保护这些资源。”中国市场研究协会(CMRA)会长沈浩表示,个人信息的收集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每一个用户信息的获取背后都存在着一定的商业逻辑,比如音乐软件需要地理位置信息,是为了做同城社交服务。曾在数据挖掘相关行业工作的罗晨曾经接触过某大型出行类APP的脱敏数据(模糊化用户核心信息的数据),公司通过收集一段完整行程中的用户上下车地点、驾驶轨迹是不是最优距离、行程时间和用户评价等数据,来满足优化接单系统和开辟新行驶路线的需要。
沈浩称,12306与其他的抢票APP的合作,实际上也是一种代理商服务,目的是覆盖更多用户。但同时他也表示:“多一个途径,就多一份风险。”
“公司本质就是追逐利润,并且会从用户的数据切入来尽可能广泛地挖掘可以被开拓成经济利润的信息价值。”罗晨说道。
而法律法规方面的不完善也是“隐私”换取服务得以成立的一个环节。沈浩指出,法律法规对于“隐私”概念的界定过于模糊。“隐私非常难以界定,同时又非常个性化。”他说道,并不是所有人都非常注重隐私,这也使得一些平台“有机可乘”。有律师称,只要用户签订协议,知情并且同意条约中的数据收集要求,那么“隐私”换取服务就是合法的。
“企业具有发展的需要,国家有经济增长的压力,面对众多复杂的算法和数据泄露隐患,法律法规真的可以面面俱到或者查漏补缺吗?”罗晨对此表示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