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毅报道
美团、滴滴在出行领域掀起“价格血战”约半个月后,补贴战有了“熄火”迹象:4月13日,美团、滴滴相继宣布,已于4月12日停止对南京用户的补贴发放;滴滴方面14日还宣布,将率先取消上海地区的常态化补贴。在易到、嘀嗒、首汽相继将业务拓展到网约出租车之后,今年以来,美团依靠外卖用户基础强势搅局网约车,混战持续激烈。另一方面,更让人关注的是,对于市场份额领先的滴滴来说,它的“对手”正在变多。比如:近期,高德地图和携程也纷纷宣布加入网约车战场,网约车行业似乎又重新回到了“战国时代”。一时间,补贴和约谈同在,优惠与乱象齐飞,好不热闹。
入局者众多
曾经几近“刀兵入库”的网约车大战,如今怕是要再添风雨。
将近一个月前,美团打车高调试水上海市场。当时“前3单立减14元”“司机0佣金”“明日打车0元起”的宣传标语让消费者心动,也让网约车“老玩家”心乱。
据悉,为了抢占市场,刚到上海的美团打出了一套促销组合拳,以每天补贴1000万元的代价迅速获得上海30%左右的市场份额。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还在近日发表主题演讲称,大众刚需类基础应用应保持2-3家的竞争状态,尤其避免非用户选择性的一家独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两个打车平台才能有保障”。
面对此情此景,目前在全国网约车市场份额保持领先的滴滴自然不会放任不管,果断以促销手段回应挑战:周四先送18元打车券;周五再送3张10元立减券;双休日“越打越便宜”……
不过,双方连续低价竞争也引起了上海市交通委的关注,在分别约谈了两家责任人后,滴滴和美团都于近日表示会停止常态化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和美团的“价格血战”并没有“吓退”其他后来者。今年3月底,高德地图趁热打铁宣布推出顺风车业务,并在成都、武汉两地率先上线,同时开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车主招募。随后,携程也“追一波热点”正式宣布进军网约车市场,并宣布已正式获得天津市交通委代交通部交通运输部颁发的网约车线上运营牌照。
抢食出行蛋糕
曾经以为滴滴“招安”快的和优步中国之后,网约车市场会就此平静,结果却是越来越多的巨头跨界来抢占出行市场。
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截至2017年,网络预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2.25亿,预计今年将达到2.82亿,但目前持证上岗的司机只有10万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对此,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运输研究中心主任程世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网约车是一个高频行为,作为互联网平台来说,是个很好的流量入口,这意味着平台企业会有可观收益。其次,目前既有的网约车平台之间,其实主要是资本壁垒、技术壁垒不强、服务壁垒更是尚未建立。与此同时,网约车市场的司机端和用户端对价格、收入非常敏感,对于出行平台的忠诚度不高。这都让其他巨头有了进入市场的动机。
“目前网约车平台多只在一线城市布局,二三线市场还有待开发,加上出行是人们的刚需,网约车市场可以说前景广阔。”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数据是核心。通过网约车平台,各企业可以吸引流量、积累用户数据。目前拥有出行、旅游、酒店等用户资源平台的加入,利用自身的数据和平台优势,打造“一网通吃”级的平台,可以说是好生意。网约车行业重新开始混战不难理解。
补贴还会出现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在竞争的市场上,一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并不是什么坏事,也不是恶的行为。相反,他这样做的时候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比他直接去追求社会利益时还要大,还要好。用这个观点来点评重新点燃战火的网约车市场,恰如其分。
诚如上文分析,网约车市场广阔还有增量和存量可以挖掘,那么伴随各路巨头的入局和竞争,美团和滴滴补贴战暂时“熄火”之后,行业内的“补贴惯例”还会延续吗?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网约车行业发展至今其实已经度过了拓荒期,网约车刚在国内兴起之时,各平台疯狂补贴是为了培育用户建立消费者习惯,但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显然已经过去了。不管是对企业还是行业来说,持续烧钱补贴都不是长久之计。
可是“司机端、用户端对价格、收入的高敏感性,使得每个城市在市场竞争开始,市场主体都会选择价格战。”程世东对记者直言。
欧阳日辉也认为,优惠补贴还是会存在的,只不过出现的地方会转移。现在继续补贴完全是为了抢用户,未来平台补贴可能会从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因为用户收入水平相对不高对价格会更加敏感,届时一旦发动价格补贴,火暴程度会更甚于一线城市。
“但在补贴、价格战之后,有可能会让行业利润在相关主体间进行再分配,即平台企业将自己的收益向司机端、用户端分配,平台对司机收取的佣金(服务费)将比以往低一些、对用户的价格也会降低一些,以此来吸引司机和用户不至于流失。当然,除了经济上的手段之外,提升服务也是必然的,为司机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等。”程世东补充说。
竞争消除垄断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有更多主体参与良性竞争,对于行业发展来说,终归不是坏事。
目前的网约车市场可以说是更加成熟了,但从市场主体角度来说,未免还是有些单一。这从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内容中可以看到,网约车平台老大哥滴滴2017年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用户数达4.5亿,日订单量超2000万单。但是与滴滴高市场占有率一起上升的还有服务投诉。
比如: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大数据杀熟”到现在还没有最终定论,尽管滴滴官方对“大数据杀熟”的说法给予否认,但有许多网友在网上晒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不同账号打车,价格却不同的“铁证”,很多网友也认为自己下班乘坐滴滴回家的费用是越来越贵了。
因此,程世东认为,有更多有资本实力巨头的进入,未来的网约车市场可能不再是大家想象的“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这对于行业发展、百姓服务和政府监管都有好处。由于有较充分的市场竞争,消除了因市场垄断带来的种种弊端,这对于政府监管的要求就大大降低了。对于百姓来说,价格可能会有一定实惠,并且如果市场竞争进入一个服务比拼的良性循环,百姓享受到的服务水平会更高。
不过,未来也不排除网约车市场会进入到一个更多“拼价格而不管服务”的状态,这对于行业发展的未来而言就比较堪忧,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记者梳理发现,新入局者美团打车虽然“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路快速扩张,但是已经有媒体调查称,在美团打车司机聚集的微信和QQ群中,许多司机都在分享自己的刷单经验。还有用户反映,美团打车此前有“马甲车”现象(车辆信息和App显示信息不符)。
服务始终是根本
在业内人士看来,处于初创期的互联网公司,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估值,从而能够让投资人心甘情愿持续砸钱。而互联网估值的本质,有两个指标:其一,用户量的增长;其二,用户留存在平台上的使用时间。
但如果只是继续用补贴来争夺用户,无非就是你切走我一块蛋糕,我再切走你一块面包,根本无法培养用户的忠诚度。所以,网约车平台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当下,应该更加关注如何提升服务留存用户。毕竟,群雄并起之时,谁还敢悠悠忽忽“马放南山”?谁想淘汰自我或者被用户淘汰呢?
欧阳日辉对记者称,互联网企业向来是“数一数二,不三不四”,简言之就是一个互联网行业中最后会形成一至两个寡头,但是排名第三、第四甚至更靠后的企业,是没办法存活的。所以虽然现在有很多巨头进入网约车市场,但未来可能还是只有一两家、两三家占据市场的格局。
那么对于现在的网约车平台而言,理应更注重安全和服务要素。比如,加大对网约车司机的考核和教育,防止出现安全问题。价格方面,可以逐渐形成市场细分,形成以不同价格面对不同消费者的局面。未来平台还可以适当把利润让渡给平台司机,减轻司机压力来为乘客带来更好的乘车体验。
程世东也对记者提出相似观点,不过他在强调网约车平台要更注重差异化服务的同时,还提出要关注平台的合规化发展。前一段时期,国家、各地都出台了网约车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却仍有相当一部分驾驶员和车辆没有合规化、公司平台与政府监管平台对接不够,政府执法对平台的威慑力也有欠缺。但在未来,在多个市场主体竞争,平台利润逐步摊薄的状况下,网约车平台提高自身也必然需要按照网约车相关政策法规执行,否则依旧会难逃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