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骥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经历了为期两日的国会听证会后成功闯关,Facebook渡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
34岁的扎克伯格西装革履,孤独坐在听证会大厅的中央,不断接到几十名参议员一个又一个尖锐的问题。仅仅从外媒报道的情况来看,扎克伯格在现场的表现成熟而老练,路透社更是形容他有如华盛顿混迹多年的老将。
“我们未能全面审视我们的责任,这是个大错误,是我的错,对不起,我创办了Facebook,我运营它,我为发生的事负责。”从媒体现场报道情况来看,扎克伯格并没有因为问题的尖锐而情绪波动,他像是机器人一样搞定了所有的问题,当然,也还有一堆现场未能当场回答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大局。在数日前经历大跌的Facebook股价,终于迎来了大涨,在听证会两日,仅扎克伯格持有的Facebook股票便增值约30亿美元,而且他本人也不会因为之前的泄密事件辞职。
回顾Facebook的这次危机,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英国公司被曝以不正当方式获取高达几千万Facebook用户数据,用于精准推送广告等用途,外界甚至质疑被泄露信息可能被用来影响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而按照Facebook的说法,这部分数据一方面是通过开放平台接口泄露,另一方面他们已经要求对方删除数据,并且以为对方已经删除。
将数据开放给了第三方,而第三方作出了可能违规的数据处理方式,这也就是此次Facebook泄密事件的核心。但公众的指责已经显示出,公众对于个人数据的安全问题非常担忧。
同时,高盛的分析师在Facebook泄密事件期间发现,Facebook股价暴跌,但其他25家以上的科技股均出现了“表现弱于基本面”的情况,而且不仅仅是依赖用户数据的公司。
就像是听证会上一位参议员这样问道:“昨天我在Facebook上跟朋友聊天时,提到喜欢吃某种巧克力,接着突然我开始收到各种巧克力的广告。”这是近年来互联网科技快速进步发展,大数据时代来临后,个人面对隐私与个人信息的公开程度的典型问题。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种程度的隐私挖掘感到恐慌。
而Facebook的模式则是,他们是广告商,几乎所有营收都来自于广告收入,广告主并不能直接获得用户数据,需要将广告费支付给Facebook,然后再由Facebook进行精准的投放工作。
扎克伯格的举例是:“如果一个滑雪商店希望把滑雪装备卖给女性,那么我们会比较了解应当投放的对象。因为有些用户会分享滑雪相关的内容,表示他们对此感兴趣,平台上也会显示性别。”显然,Facebook会从各个环节收集用户信息包括聊天的内容。“当你把数据放上Facebook,相当于允许我们将其展示给其他人。”扎克伯格说。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免费使用了Facebook所提供的服务,就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但对于这种代价用户是否都清楚并且能够自己作出决定?在大数据生意日益庞大的今天,这种知情权与选择权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Facebook使用这些个人用户信息数据时的原则需要更加明确,如何来避免之前这种类似的情况发生?
这不仅仅是Facebook的问题,还有谷歌等一大批科技公司同样拥有庞大的数据,而同时也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之前中国一位互联网巨头的CEO在公开场合对于隐私的言论,也暴露出目前国内互联网企业在个人数据隐私上面的问题。
多年来,正是在各方的监督与指责下,Facebook与谷歌这些企业不断改进用户隐私保护,可以预见的是,经历了泄密风波的Facebook在这方面一定有进步与更多改进。
可以说,Facebook与谷歌在隐私保护上已经走在前面,然而多年来仍然遭到了各界的指责与媒体的曝光,而国内这些市值并不逊色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是否能够拍着胸脯保证自己能够在这块做得更好?
(作者系时代周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