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金融科技发展的规模和前景都不容小觑。
伴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崛起,金融行业正跨入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新阶段——智能金融。
智能金融不仅仅是一个前瞻的概念,而是可以应用到各个金融细分领域的大趋势,是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各领域中,支付、个人信贷、企业信贷、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以及保险六大板块,将是智能金融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场景一:支付:智能创新最前沿
作为与消费者连接最紧密的环节,智能金融对广大用户的支付需求影响得最早、最广、最深。随着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支付将进入“万物皆载体”的新阶段。
首先,以人脸识别、声纹识别、虹膜识别等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支付技术,正在极大地简化支付流程。
生物识别技术还在安防、商业、娱乐等场景得到广泛实践。
区块链技术也将对跨境支付帮助不小。它将极大减少支付流程中的人工处理环节,大大提升交易速度;削弱交易流程中的中介机构作用,提高资金流动性,实现实时确认和监控,有效降低交易各环节中的直接和间接成本。
场景二:个人信贷:全链条智能化
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开发适合他们的信贷产品、提升客户体验,是金融业未来的努力方向。
继移动时代的场景流量后,
从智能获客到智能反欺诈、再到大数据风控,全链条智能化的技术能力将成为个人信贷企业新的竞争力。通过智能获客,在获取具有信贷需求的客户基础上,借助智能技术构建强有力的风控体系,准确评估客户信用风险,成为促进个人信贷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场景三:企业信贷:新技术应用初显成效
在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企业信用贷款等对公信贷业务方面,智能金融将起到完善企业信用体系、补充企业经营状况信息和降低放贷机构单据确权难度的作用
大数据可以改善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改变传统的信用评级方法,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大数据在采集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因而真实性的有效验证十分重要。物联网可以获取企业的动产与不动产数据,补充企业经营状况信息。
智能技术在投资偏好洞察和投资资产匹配环节能极大降本提效,使财富管理逐渐走出高费率、高门槛,走向中低净值人群,实现高效、低费、覆盖更广泛的目标。
场景五:资产管理:穿透资产底层试水期
资管市场产品多样,结构复杂,资产方、资金方具有较多痛点。
智能技术将解决跨期资源配置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全面提升资金和资产流通效率。
一方面,国内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并未实现本质上的“主体信用和债项信用的分离”,传统尽调方式尚难穿透资产包识别风险。而智能金融通过反欺诈、大数据风控能力的积累,可穿透到资产,提供详尽实时的资产信息和资产评估。
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可应用于资产证券化全流程,通过“联盟链”、“智能合约”、“穿透式监管”等技术,增强交易和资产信息的透明度,做到资产全景跟踪和交易全环节可追溯,可减少人为操作风险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更可大大提高存续期信息交互的频次与质量。
同时,基于OCR+NLP技术的智能研报读取工具能够替代人工进行金融信息收集与整合,大幅提升投研效率。
场景六:保险:行业变革的开启
智能技术在保险业的应用不断深化,逐渐涉足核心的产品设计和精算定价领域,真正开启保险业的全面变革。
智能核保基于大规模数据训练,以图像识别技术作为驱动,可智能分类并自动化评估,最终输出定损报告。一键式的自动化操作流程,大大节约了用户的时间和沟通成本。智能客服实现自动化服务和销售,降低人工成本。
埃森哲表示,
智能金融已经为金融创新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智能技术突破发展、场景应用加快落地、业界机构深化合作将为智能金融发展带来新动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Wind资讯。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