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特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我国人口的健康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医疗卫生保健知识不够普及,人们对健康的期望过多依赖于医院、依赖于我们医生,较少发挥和运用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甚至在一些医疗服务中,患者因不理解、不相信医务人员而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健康知识,用科学知识来维护健康、促进健康,建立起良好的生活行为,担负起自身的健康责任;如何提高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从而提高疗效,进一步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和未来医学工作者的新任务。
世界卫生组织对影响人类健康的诸多因素进行评估后发现,个人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个人因素中“生活方式”又是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的医学工作者不能把工作只聚焦在8%的医疗救治上,要将目光转向人们的整体健康。山西省对全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增加科普文章的目的,旨在鼓励医疗卫生系统的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投身到健康科普工作中,当然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健康中国”战略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有病需治疗,而且还要无病促健康。预防医学的重新崛起,将成为21世纪医学的特点,这种新时代的健康需求是离不开健康科普的。由于广大医务人员长期对健康科普工作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传播方式单一,还处在讲习惯、发传单、喊口号的初级阶段;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系统、便捷的体系;科普主体混杂,不乏“神医大师”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撞骗,误导民众,这使得医学科普传播工作不充分,出现了不健康的声音。因此,利用多样化的传播工具,建立成熟健全的健康科普网络,使人们更好地甄别伪科学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需从小做起,父母的健康知识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所以,引导人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我们每一位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并和治病救人同等重要。一直以来,医务人员评职称主要依靠科学研究、论文数量,这使得投身科普工作的医务人员少之又少。为使更多的医疗专业人员投入到健康科学的普及工作中,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就建立更加科学的职称制度做出了一系列设计,比如,合理设置职称评审工作中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尝试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
山西省卫生计生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意见,在2017年度全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中明确,发表科普文章纳入2017 年度全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据悉,这项改革在全国尚属首创,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而我们的工作导向和重点的转移与这种精神是完全契合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提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为我们广大医学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进程中,如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全民更健康、生活更美好,把我们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具有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的健康知识,传播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如何成长为一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集于一身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如何建立健全全新的健康科普网络,将是我们每一个医学工作者的职责,让我们不忘初心,共同努力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医学模式贡献力量。
(作者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山西省医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