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央行就提出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前期的雪灾一度引发市场关于货币政策可能放松的猜想,然而,近期“两会”释放的信息表明,货币政策不会放松。
从紧政策顺理成章
2008年,贸易顺差可能继续扩大、货币供应继续快增、通货膨胀也面临进一步上升的压力,此外,受灾后重建等因素推动,投资增长、经济增长也存在反弹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选择抑制通胀、控制经济过快增长作为从紧政策主要的目标顺理成章。
稳定通胀的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是控制货币供应量、提高市场基准利率。在贸易顺差持续较高的情况下,抑制市场流动性过剩,控制货币供应量目标相对单纯。实践证明,各种对冲过剩资金的政策工具也十分直接有效,更重要的是流动性有效对冲也是利率政策有效的前提。显然,存在较多制约因素的还是利率政策。这些因素包括消费内需增长、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等。因此,从稳定通胀的角度看,政策是否会放松主要取决于通胀压力是否减缓。从目前通胀的趋势看,政策难以很快放松。具体的政策工具选择差异或者变化,并不能看出政策是否放松。
控制投资增长,防止经济增长过快,显然重要的是在于控制信贷增长。信贷增长与投资增长息息相关。目前,我们强调信贷新增规模不得超过去年规模。从1月新增信贷看,反弹较多,短期内信贷放松的可能不大。未来信贷政策是否放松,取决于投资、经济增速是否已经减缓。
政策工具如何选择?
因此综上所述,货币政策的放松是要有经济条件的,而非取决于一些突发的事件本身。从市场的角度,我们更关心的是,政策工具选择的趋势以及对市场的影响。
比较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可知,为实现从紧目标最可能重点选择的政策工具为货币数量控制政策(含信贷额度控制)、汇率弹性增强或加快汇率升值,与此同时适度提高利率。此外,尽可能抑制过多的跨国资本流入也十分重要,具体政策包括,有选择引进外资直接投资、严查非法流入资金、增强汇率弹性。
在预期信贷、物价继续偏高的情况下,短期内不排除小幅度加息的可能。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还会继续加大,也不排除存款准备金率小幅度上调。2月份数据即将公布前后或将是政策的敏感时期。需要注意的是,在过剩流动性持续有效回收的背景下,在去年多次提高利率之后,再提高利率即使是小幅度的提高,其影响也是很大的。
汇率升值主要还是在于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国际收支顺差推动的结果。市场化趋势的汇率本身很难说可以作为一个政策工具,即调节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然而,在当前这种物价快涨的情况下,汇率升值确实会对物价起到一定稳定作用,但作用还是要取决于进口商品在经济中影响。我们预期年内美国经济基本面可能好转,中国国际收支顺差趋稳,人民币目前的快速升值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作者单位:申万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