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大会报名通道
编者按
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正式落地,车险市场保费开始负增长,财产险公司纷纷加码非车险业务,然而非车险却是普遍亏损,财险开启新纪元,但是大公司难,中小公司也难。
近日,在『慧保天下』举行的“前瞻2021”财产险年度策略交流会上,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程轶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
她指出,2021年是车险综改后的第一年,是疫情过后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十四五”规划落地的第一年,这三个“第一”,意味着新环境,新机遇和新局面。
新环境,主要是指车险综改全面铺开,给车险、非车险业务都带来很多挑战,一些公司开始慎重考虑要不要做继续车险。对此,程轶的回答是“要做”,因为国内发展非车险的环境还不健全,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发展;与此同时,车险领域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机遇。
她同时指出,在非车险领域,新机遇也已经出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疫情加速了所有行业的数字化,包括制造业、建造业、大健康等,这些都给保险行业带来新的机遇。此外,十四五规划也带来新的局面,其中很多内容其实都给保险业发展预留了空间。
下文即根据其讲话整理: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程轶
去年,我们预计财产险行业将迎来五大方面的转变,如今来看,已经越来越印证我们的观点。
2021年的财产险行业又会是怎样?2021年特别特殊,是车险综改全面铺开以后的第一年,是疫情过后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十四五”规划落地的第一年,这三个“第一”,意味着新环境,新机遇和新局面。
对于财产险行业而言,一个新的局面即将开始,谁能够抢得先机,2021年就是翻盘的开始。
2021年是车险综合改革全面铺开后的第一年,财险公司活得很艰辛:早在2018年,我们曾预估,2023年车险业务占比将降至53%,实际上,下降速度比我们预估的要快。增长比较快,且未来会越来越快的是非车险,尤其是个人非车险,此外商业非车险增长也较快,但非车险亏损严重。
例如健康险,这是中国保险领域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过去9年增长率34%,2019年保费达7000亿规模。但健康险真的能够成为财险公司的救命稻草吗?从增速来看,健康险确实是市场上增速最快的一个险种,但其未来2-3年的盈利性,并不乐观。
财险为什么难?车险已经进入存量博弈,其他非车险种还有机会,但健康险作为救命稻草,它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和能力,至少还需要2-3年时间。
财险行业怎么办?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新的风险:
产业互联网创造新机遇
疫情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迎新机
我个人觉得中国财险市场未来会类似美国市场,有“老三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与此同时,也会有一些专业性能力非常强的产险公司出现,而这些公司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主要就是因为其捕捉到了新一轮发展的空间,能够尽快的去完成数据和能力的积累。
新冠疫情对整体经济冲击巨大,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给产业互联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产业互联支持各产业中人与机器、服务、自然协同升级,同时各行业全力打造的数字化体系又极大丰富产业互联网。
这其中,制造业是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在中国,智能制造的规模在过去5年增长了31%,与健康险增速类似,国家级的智能制造项目就有800多个,园区也达到573个。
制造业数字化
黑灯工厂成为新趋势,一些传统保险需求消失,对网络信息安全等新型风险保障的需求将大幅提升
在政策助力与市场推动下,智能制造行业近年实现快速发展,并在汽车、建筑、新制造等行业率先实现应用场景技术落地。
智能制造的自动化车间,机械化生产、高性能电池,以及很多的互联网应用,对人力的依赖急剧下降,存在的风险变成机器本身、机器人本身、数据信息的安全、网络稳定性等,还有很多风险始终存在,例如火灾。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对于责任险的需求一定会减少。
新造车:得益于数字化理念普及和技术成熟,车企数字化转型是全方位多元化的。
车企信息化基础正随着技术革命而发生重大调整,其通过数据积累,就可以预测采购量,以及制造流程,乃至智能化的营销。车企也开始效仿保险公司进行电话销售,这些也都是基于其数据积累。
一些车企也有意打造滴滴一样的出行平台,因为其意识到,当无人驾驶以及自动驾驶普及,个人拥有汽车的情况会大幅减少,人们会真正迎来公共出行时代,所以其也要布局出行平台。
新制造:“熄灯工厂、黑灯工厂、24小时工厂”正在向各个层次的制造型企业发起挑战。
传统制造业,以富士康为例,其工厂是以人多为特色,但小米的智能工厂,又称黑灯工厂,车间空无一人,年产手机约100万台。
去这样的车间销售责任险、健康险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其对网络稳定安全、数据稳定安全以及系统的稳定性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就是新的风险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推动下,智能制造正在向中小企业渗透。阿里新制造“一号工程”「犀牛智造工厂」是面向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方案——这是一个可复制的方案,在中小商家端,能够实现按需定制。目前,淘宝上已经200多个中小商家进行试点合作。
大规模机器人运用到制造业,改变了生产活动中人和物的关系,也将影响其对金融业务的需求。
工厂人数减少,原来与人相关的金融业务将减少,例如:工资、个人贷款、雇主责任险、商业保险等。
机器人代表的是生产工具,随着这种工具越来越多,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财务上表现为资产的重心的转移,融资需求会相应增加;对于新型资产,金融企业应如何衡量其价格,并予以相应的融资能力或提供相关的保障能力?
企业面临的风险在发生变化,传统风险VS新型风险,两者发生频率或者风险损失比重,都在改变。
作为产险公司,面对这些情况需要去思考背后折射出的新的产品逻辑,定价逻辑,以及理赔逻辑,因为在这样的工厂,数据都是可以直通获得的,保险公司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与其系统进行对接。反过来,保险公司自己的系统是否已经有足够能力对接更多外部系统?相应的服务保障体系又该如何搭建?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
智能建造
人员结构的变化、全行业整体数字化能力的提升,也将影响其对保险的需求
建筑行业早已不是人力堆砌的传统行业,新兴技术正在对建筑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带来巨大影响。其可以基于混凝土3D打印技术,运用大数据分析、自动化与机器人等去取代人力,更高效地完成建筑。
以EPC、BIM为主的建筑行业数字化方案已经大量被用于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和管控,智慧工地建设的国标也在酝酿中。
人员结构的变化和全行业的数字化能力提升,也将影响行业对于金融业务的需求:
中低端从业者减少,高端岗位占比增多,需重新思考从“人”的金融产品设计和组合匹配;
数字化设计、智慧工地、智能安防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建筑业数字化进程,带来对建造工程本身数据化描述的能力提升,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好了解企业(工程)资产情况;
对保险公司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针对行业用工结构的转变,工程项目所面临的建设类型、周期、地域以及数字化程度,制定新产品策略;充分运用建筑业感应设备数据、无人机拍摄数据等,工地实名制识别数据等,升级理赔手段;对建筑信息化领域进行技术投资,从源头上参与行业数字化变革。
新运力
汽车主机厂转型、车联网技术发展、物流行业数字化,都对保险业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来,大型汽车主机厂的转型共识是,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型。
与此同时,车联网技术从车的角度渗透到整个运力行业,改变了人车交互、车车交互、服务关系,对各个相关行业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借助产业互联网,物流行业数字化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物流业态、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组成的有机生态,其中,物流控制塔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数字化平台。
运力物流行业的数字化变革,也会给相关金融业务带来改变:
例如,汽车不同于马车,数字化车也不同于传统汽车;车资产属性和用途的变化,对于车价值的计算和风险评估都带来新的命题。
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发展已经支持对现实中的实物进行数据画像、移动跟踪、温度监测、气味监控等,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在行业应用方面正在融合。
面对运力行业的数字化变革,保险公司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车险产品,数字化带来丰富数据,UBI可能是车险下一个形态;
货运险产品,方向不明,一方面技术数据为承保提供场景,一方面又可能成为技术型保障,与保险业务争夺客户;
渠道,运力市场保险销售长期依赖中介(黄牛),新的技术平台即销售渠道,未来是“去中介化”还是“产销分离”?
健康险
一定要在医疗健康全链路上去进行布局,才能破除亏损迷局
目前,保险公司在健康险定价方面还是比较粗糙,未来一定要在医疗健康全链路上去进行布局,才有可能性实现健康险的盈利,为什么?
梳理医疗健康全链路各个环节,大致可以分为大健康和大医疗两大板块,其中大健康是前期引流、数据积累和增值服务的重要组成,也是控制赔付率的关键。
保险公司肯定希望与客户保持一定的互动频率,通过平台提供服务,同时获取数据,这个平台是需要保险公司去布局的。
与医院的直连直赔很难,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因为借此可以掌握更多数据,优化后端理赔,节约运营管理成本。
慢病患者健康改善方面,也需要数据的累积。
凡此种种,都说明,保险主体如果不在医疗健康全链路上去进行布局,就无法获得详细数据,就无法将健康险经营好。
“十四五”开启新局面
抓住“十四五”政策机遇,积极布局农险、责任险、巨灾险等非车领域
其实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很多方面都涉及财产险,会有积极促进作用,包括:
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扩大内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险企在产品,渠道、理赔,技术等方面全面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渠道创新、UBI和定制化专属产品迎来发展;
这些对财产险行业的启示就是,应抓住“十四五”政策机遇,积极布局农险、责任险、巨灾险等非车领域;注重产品、渠道与技术创新;通过精细化管理与科技赋能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型。
目前,国内财产险市场与成熟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从2019年的财产险渗透率(产险保费/GDP)来看,世界平均水平为2.8%,但中国仅有1.9%,而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均超过了3.5%。
我们预测,未来,财产险业务在科技赋能推动下将呈现以下三大转变:
更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进步持续推动产险公司减员增效,人工智能预计将代替完成中台核保、理赔、客服岗位40%-100%的工作。预计到2025年,几乎大多数中后台运营人才其实都可以为机器人所替代,所有财产险公司都要居安思危,去思考人力结构的改变。
所以,面对新环境、新机遇、新局面,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新风险、新定价、新产品、新服务,还有新的人力布局,把不需要的人逐步去掉,腾笼换鸟,以更高技术的人力,去开发新产品、新服务。
2021年是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的一年,就看谁能够把握机会。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