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 | “科技保险服务科技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分论坛”嘉宾观点-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6:12:03]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12月6日,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在武汉召开,以下是在“科技保险服务科技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分论坛”上的嘉宾观点。科技赋能保险的思考与实践人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总裁 谷伟“十四五”期间,保险业将呈现以下发

12月6日,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在武汉召开,以下是在“科技保险服务科技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分论坛”上的嘉宾观点。

科技赋能保险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 | “科技保险服务科技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分论坛”嘉宾观点

人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总裁 谷伟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全球保险市场重心东移,中国保险市场增速显著、潜力巨大。二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保险业将迎来新的机遇,也将面临更大挑战,向高质量发展更加迫切。三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已进入大规模商用时代,为保险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驱动,科技与保险的关系已从“颠覆”到“赋能”到“融合”,从竞争走向紧耦合。

面对行业发展新趋势,国际领先的保险企业都通过实施全面数字化、科技化战略,全方位、多领域、全链条、多举措进行转型升级。对内深耕专业,全面创新;对外客户驱动、打造生态。

人保金服作为人保集团的科技板块和综合创新基地,已初步形成了国有保险集团独特的科技创新模式,实现了保险科技和生态重点领域的经营实体布局和重点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十四五”新发展阶段,人保金服将以“卓越保险战略”为引领,继续坚持“数字保险”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全力搭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打造一流的金融保险科技平台,构筑中国人保在金融保险科技关键领域的“护城河”。

用科技和数据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 | “科技保险服务科技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分论坛”嘉宾观点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 郭晓涛

平安产险董事长特别助理郭晓涛表示:中国财险市场快速变化,车险、责任险、工程险等保险产品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平安产险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借助科技和数据创新,赋能涵盖定价、风控、理赔的保险服务全链条,实现智能营销-智能定价-智能作业-智能风控-智能理赔-智能经营,积极开发UBI等创新产品,探索打造新形势下财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客户服务方面,平安产险打造平安好车主APP,为客户提供车损测算、年检代办、停车缴费、查询违章、道路救援、直呼代驾等80多种热门车服务,目前平安好车主的注册用户已突破1.23亿,单月活跃用户突破3000万,全年服务客户超5亿次。依托平安好车主,低频的车险服务变成了高频的用车服务,平安产险与客户的接触不只是理赔,还包括买车、养车、用车,与客户建立了更紧密的互动关系。

智能定价方面,针对车险、个人非车险等产品,平安产险在坚持统一安全的数据前提下,创新定价因子和手段,精准识别风险,提高保险产品定价能力,探索新型保险定价模型,满足保险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智能作业方面,平安产险基于AI图片自动分类、OCR识别等科技应用,仅7秒便可生成个性化车险投保方案,为客户精准推荐产品组合;借助AI应用实现车险询报价、出单、批改等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更方便快捷地为客户提供保单服务。目前,平安产险个人车险业务90%以上实现自动报价,多业务1次报价成功;同时,个人车险支持免人工录入,报价到出单全程最快20秒。

智能风控方面,在农险、工程险等领域,平安产险利用红外热像检测、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通过大数据构建自然灾害风险评级模型,初步搭建“保险+风控”的创新模式,推动保险服务从事后赔付向事前风险防范转变。

智能理赔方面,疫情发生后,平安产险创新推出“一键理赔”功能,用户在行车过程中遇到剐蹭追尾等交通事故后,只需打开平安好车主APP,点击“在线报案”,上传拍摄的车辆损坏照片,后台AI智能定损机器人自动评估维修方案及金额,通过人脸识别确认赔付,理赔款即时到账。目前,该功能使用率达87.93%,线上理赔服务持续领先。

回顾到刚才讲到数据和科技的创新始终围绕着以客户为中心来实现,借助科技和数据的力量,增强客户体验,提高我们对客户的服务水平。

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体系及案例分析

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 | “科技保险服务科技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分论坛”嘉宾观点

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邓文

首先,非常感谢湖北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感谢银保监会、中保协、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中国应急管理部、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光谷金控,以及人保财险、人保金服的大力相助。今天,能够与来自各级政府、监管机关、学界以及同业的各位相聚于此,共同研讨科技保险这一年轻、活力但又意义深远的课题,我感到十分荣幸。同时,我本人也是湖北人,也希望能沟通过此次交流,更好地为湖北省、为全国科技保险事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说到今天的主题,保险与科技,这是两个关键词。用现在非常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一对CP。为什么说是“CP”呢?科技的培育和转化离不开保险等金融机构的“造血支持”,而保险行业本身也是对科技变化最灵敏的行业之一。而这对CP的结合,诞生了一对双生儿——“科技保险”与“保险科技”。

刚才,人保金服的谷总,还有平安的郭总,已经就保险科技做了详细生动的展示,受益匪浅。我作为国内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太平科技保险的总经理,在这里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在科技保险领域所做的探索和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

前不久结束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总书记前几天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又进一步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可以说,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站在这样一个风口上,作为服务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金融工具——科技保险,也愈发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先简单介绍一下太平科技保险。作为全国第一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太平科技于2018年1月开业。可以说,太平科技是在人保、平安、太保等行业老大哥前期以融资和知识产权为代表的科技保险试点基础上,专注于科技创新而成立的。在经过两三年“从0到1”的探索和试错后,我们借助集团的国际化优势,通过境内外联动和本土化创新,在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配套保险服务方面,积累了些许经验,逐步形成了“科技保障、融资保障、创业保障、人才保障、科技应用”五大核心领域,也正在尝试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专业科技保险生存发展之路。

在服务科创企业的过程中,我们经历过科技行业种类繁多、专业性强等困难,也总结出了科创企业的一些共性特点。

一、科技创新全周期的保险保障新体系

我们将科创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面临的科技风险也不同,与之相匹配的科技保险产品也有很大差异。

具体而言,在种子期,也就是研发期、创意期,这一阶段, 针对科创企业的特色保险产品,包括技术类保障,如研发失败保险,对研发中投入的人力、财力和设备损失进行补偿;创业类保障,如创业失败保险,为创业失败团队提供生活补助,帮助团队东山再起、二次创业;人才类保障,如对创始人及核心技术人才的“科太医”高端、综合保障。这些直接影响种子期公司的生存命脉。

对于初创期企业来说,在技术基本稳定后,企业将致力于将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渡过死亡之谷,进行小批量的试生产,向市场推销新产品,解决生存问题。虽然在这一阶段,技术风险有所降低,但企业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组织结构简单,资金需求旺盛,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比较突出。

这一阶段,针对科创企业的特色保险产品,主要包括成果转化保险,对转化投入损失进行补偿;知识产权类的核心技术侵权保险;还有融资类保险,如政银保模式下针对银行信用贷款的科技贷保险,国千、省千人才的人才贷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等。

到了成长期,企业产品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阶段,工作重心不再是产品的研发和试行,而是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建设人才队伍,完善技术产品工艺设计,加强对技术保护,加大营销方面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这一阶段的综合风险较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呈现出全方位资源需求。这一阶段,也是保险配套最为丰富的阶段,除了融资类保险产品外,针对市场化、规模化的产品质量保险,针对知识产权的执行、运营和交易保险,针对骨干科研人员的综合保险等都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再到成熟期,企业的技术、管理基本成熟,市场销售网络形成体系,市场需求已呈稳定状态,企业的总体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创利水平达到高峰,主要风险来自于竞争者或后起模仿者的挑战、组织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寻找新的事业机会,实现持续发展。这一阶段,针对企业知识产权海外维权的综合保险,针对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上市、经营等综合保险等可以登上舞台。

二、科技创新产生的保险保障新需求

伴随着技术和产品的逐渐成熟,科创企业新技术应用本身也会形成新领域、新业态,带来新的个性化保障需求,进而衍生出新的创新型科技保险产品。

比如,生物医疗领域,针对肿瘤基因筛查技术的检测责任保险,针对干细胞、免疫细胞技术的免疫细胞活性保险,针对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保险,针对远程医疗、精准医疗技术的新型在线医师责任险、远程手术综合保险等。

在农业科技领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场方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000061,股吧)安全溯源系统、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智能冷链物流云端解决方案,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融资、濒危动植物物种保护,以及食品科技的引进技术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都可以有配套保险支持。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针对基于大数据风控形成供应链融资配套保险“链上数保”,如政府采购云平台的政采云保证保险,供应链企业的票据保险、应收账款保险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帮助企业释放沉淀资金、节约信用成本。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针对工业云平台和大数据平台的网络安全保险,针对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综合保险,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减少损失,也进一步丰富了常规保险的定价模型和风控机制。

在智慧安防领域,通过智能安防设备(如AI摄像头、烟感、温感等),应用在电梯和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领域,形成了智慧电梯、智慧安防等配套保险,可以将原先保险公司不敢保、不愿保的传统高风险行业纳入保障范围,也更好地发挥了保险在风险预防和控制方面的作用,将原先无法识别的风险变得可以适时监控、有效预警,从而把未知风险转变成可识别、可控制的保障。

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将保险和科技结合,运用保险解决技术难以处理的问题,减少后顾之忧。如针对社会综合治理,通过基于大数据的采集分析,配套文明城市创建险;

针对智慧城市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配套保险产品,实现智慧消防、智慧交通等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升级;

针对政府服务大数据和数字化管理,借助长三角四地创新券通用通兑平台的配套知识产权服务保险、G60科创走廊及长三角一体化科创示范区的数字化园区综合保险等。

同时,在基础研究、重大科研及卡脖子关键技术方面,科技保险也能发挥相应的效用,如针对大型尖端仪器设备共用的“共享保”,针对基础科研成果交易、转化平台的技术交易全流程配套保险,针对卫星的发射保险和在轨保险,针对工业用无人机的设备保险,针对大飞机制造、芯片制造等领域应对实体清单限制和301调查的知识产权海外综合保险等。

三、服务科技创新的保险保障新模式

从前述对生命周期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市场中,主流保险公司更倾向于在成长和成熟期介入科创企业,因为这个阶段企业较为稳定、风险相对可控,而对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由于技术、人员等不确定性极大,企业风险相对难以把控,保险公司介入还比较少。

基于此,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要求,我们也在不断尝试和挖掘科技保险的新内涵,用创新模式和配套产品,争取为种子期、初创期的中小微科创企业提供更具有科技特色的价值服务。

例如,参考以色列科创投资保险模式,针对科创投资基金公司和被投企业提供长达7年的综合保险,包含管理层责任险、特定交易险、网络安全险等,自孵化期开始,通过不同风险的组合和对冲,形成长期综合型保险,为科创投资基金和科创企业提供完善的风险保障。

再如,参考硅谷银行,探索保投联动模式,以“保”发挥风险保障功能、以“投”分享科创企业成长红利,实现科技企业高收益与高风险的对冲。在保险产品上尝试“保费换期权”、“权益换收益”的设计方式,如“股权逆回购保险”,既减少企业当期投保成本,又能在关键时刻帮助科创企业渡过难关,还能在企业成功后取得一定收益。同时,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或创投基金,直接、间接参与科创企业融资,真正实现资产端与负债端的联动。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经验和不成熟的想法,欢迎各位同仁批评指正、交流探讨。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能人志士投入到科技保险的研究和实践中,共同将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推动全国科技保险服务科技产业发展与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新的价值。

打造保险助力科技创新的东湖模式

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 | “科技保险服务科技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分论坛”嘉宾观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总体方案》主笔人 刘冬姣

非常荣幸担任了《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总体方案》主笔人,同时也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在这里跟各位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我今天汇报的主题是:“打造保险助推科技创新的东湖模式”。在做这个总体方案的前期调研和后续落地过程中,有几点感触我自己的感受非常深。这几点的感触我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

方面一:时代在呼唤,我们应该直面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方面二:湖北武汉响应了时代的呼唤,所以在致力于打造科技保险助推科技创新的东湖模式。

方面三: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应该彰显出示范价值。

因此,下面我想围绕着这三个方面,来给各位做一些分享。

首先,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这个特殊的时代意味着我们看到的是科技创新进入到了一个空前活跃期,这种科技创新正在加速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从科技创新到产业革命,在这个交汇点上,我们看到的是它正在加速地改变着全球的经济结构。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的科技创新应该怎么开展,为了实现我们这个伟大复兴的这样一个目标,应该怎么做?

大家看到的是,十八大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我们国家要实施的是创新推动发展的这样一个战略。并且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我们也多次学习到,习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在倡导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创新是一面双刃剑,而且创新它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所以当直面这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办?

从微观来看,创新可以给社会、给国家带来很多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有可能带来潜在的巨大的风险。对于一个微观主体企业看到创新,它一方面需要有比较大的投入。据有关方面的统计,这个创新的投入可能比一般的企业投入要高出10%到20%。同时创新又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据日本的一个组织的统计,在十年前,日本的企业的科技开发项目,在技术阶段的失败率大概在85.5%,在生产阶段的失败率为37.5%,而在市场阶段的失败率达到了11.4%,所以整体的成功率可能只有7%左右。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微观主体企业所面临的创新风险。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除了有一般企业面临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这样的传统风险以外,还有着与技术相关的巨大风险。

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回到企业发展的这样一个主题上来,就必须要管理好创新风险。而作为保险,它是管理风险的重要工具,而且从实践来看,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早在2007年开始,就在探索利用保险来管理创新风险。在2007年原保监会和科技部就出台了关于进行科技保险试点办法,而且一年之后的2008年,又把这个试点范围又拓展了6个市和相应的区。并且再在2年以后的2010年,再进一步地推出了关于进一步地做好科技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所以从国家的层面,是高度重视利用科技保险来管理科技风险。

我们再来看看地方层面做得怎么样?同样在做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地方有关科技保险发展的一些意见和办法,得出来了一个结论就是,各地政府也是高度重视利用科技保险来推动地方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前面我们说的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样保险行业在这十多年的探索之中,一方面是从产品的这个层面,创新了一大批的科技保险产品,同时还成立了全国性的专业性的科技保险公司。

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传统的保险公司,也在着力于包括成立专营机构等等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开展科技保险的创新活动。

怎么来评价十多年的这一系列的创新试点实践?首先必须充分地肯定,科技保险对于全国的科技创新活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仍然看到目前由于投保率还不太高,同时一些科技型企业的一些非常专业性些保险需求,还无法通过我们现有的科技保险产品来实现对接和满足。因此,这就决定了现在正在试点的科技保险产品或者科技保险的功能,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的彰显。

在此背景下,武汉东湖高新区依据先行先试的一些政策优势,以及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提出,要利用保险的方式,来打造保险助推科技创新示范区,也就是我把它归结为是东湖模式。这个东湖模式具有着天然的优越的条件,具体有三个方面:

方面一:政策叠加的优势。

东湖高新区至少有三大政策都直接关系到科技保险的发展。首先就是中国银保监会批复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其次是国务院印发《中国湖北自由贸易实验区总体方案》这一国家战略,再次就是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专项方案。在这些重大的战略意见里面,都有有关科技保险发展的举措和政策。

方面二:东湖开发区还具备着前期的探索经验。

武汉市是第一批试点城市。通过第一批的试点,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在具体的推动过程当中,有一系列的经验。同时前期的科技保险的作用的发挥,也在整个科技创新企业里面,起到一些示范引领的作用。

方面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具有高新技术产业高度聚集的优势,这是别的地方没有,或者不多的优势。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如果不持续创新就会失去灵魂。而另一方面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过程之中又面临着风险。因此怎么样来保证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够得到最大的安全保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说打造东湖模式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打造东湖模式,我认为关键在创新,应该是四个纬度的。

纬度一: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纬度二:围绕着险资金对接科技产业来进行创新。

纬度三:保险科技助力科技保险这方面进行创新。

纬度四:政府引导保险服务科技产业方式的创新。

下面我想简单地把这四个维度的创新跟各位做一些交流。

首先关于保险供给端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问题。

事实上反思这十几年科技保险的试点,很重要的一个现实就是传统的保险很难承载对科技创新风险管理重任;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现实中很多科技型企业投保率来不高反映出来的就是,现在的科技保险的供给和企业对科技保险的需求之间,还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是错位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应该主导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应该围绕着产品与服务理念上,我们应该以客户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以他们对风险保障要求为导向,来设计产品,而不是以保险公司自身的需求来设计保险产品。

第二个方面,要围绕着产品结构,现有的科技保险产品,应该说相当一部分还是属于传统的科技保险产品,应该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技术相关的风险管理的产品,作为重要的产品结构进行打造,而且要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风险进行有效对接。

第三方面,在传统的保险服务之中,应该加上重要的风险管理服务。要集保障与风险管理于一体,这样来建立科技保险的供给。

另外,关于保险资金对接科技产业,作为科技型企业来说需要有资金,在创新过程当中又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而作为保险资金天然的属性,它对于安全性有极大的要求。它们两个在一定意义上是背离的。

怎么样实现保险资金对接科技产业,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打造中间的平台。一方面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创建保险资金对接科技产业的平台,这个平台可能通过一系列的创新的模式,积极的引导来实现这个平台的打造。第二个方面我认为要建立保险资金运用之中风险预警机制,包括在监管方面的一系列的改进。只要中间这个平台打造好了,保险资金来服务于实体产业,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第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保险科技助力科技保险的创新方面应有所作为。从现实来看,最近几年保险科技热度居高不下,当前的保险也也在热情地拥抱新科技。另一方面看到一些新科技型企业,也在主动地对接保险行业,所以在主动对接的过程当中,我们不妨回顾保险发展的历史。

首先,在保险发展的初期,航海技术的提升可以说对保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精算技术诞生之后,奠定了现代保险发展的基础。风险管理技术诞生之后,又极大地彰显了保险管理风险的效果。

今天新科技对接了保险之后,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我总结了这么几句话:

一方面,它赋能我们的传统保险。

二方面,它可能会创新我们的业务。

三方面,创新业态和模式。

这个可能就是颠覆性的革命了。

所以,在示范区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主动地运用保险科技,来助力保险服务于科技创新。

最后,第四个纬度的创新,我们要创新政府引导保险服务于科技企业的方式。最近十多年以来,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围绕着怎么样引导保险来服务于这个科技创新活动,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不乏有一系列的补贴政策,相关的一系列的奖励政策等等。

从示范区的建设来看,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市场运作的这样一个作用。真正实现科技保险市场资源的科学配置。能够真正实现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科技创新型的风险管理的需要的满足。特别是在高效率的财政政策方面,应该做多方位的探索。

通过这样的一些探索来真正发挥正确引导过程当中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最后,基于对时代呼唤的回声,基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在打造保险助推科技发展的东湖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示范区的建设,能够极大地彰显出示范的价值,这个示范的价值归纳为两个方面:

方面一:作为保险行业来说,这些年来一直在强调着要回归保障的本源,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方面二:对示范区而言,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对于高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从服务这个层面出发,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所以在总体方案里面,我们也设计了一个目标,包括的是要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同时还要建机构,来探索新的运行机制等等方面,这一系列的举措目标之一,就是要让保险服务于高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服务于高新区的经济的发展。

当然,示范区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在于它能够彰显对全国保险服务科技创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示范区的建设过程,可能也本身有试错的过程。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在先发引领,在示范引领,在制度引领方面,发挥示范区的这样一个作用。

最后,建立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应该说是时代的呼唤,同时也是武汉先行先试的一种时代的回声。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充分地发挥保险助推科技创新的作用,也是保险服务于实体经济本源的一个作用的体现。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引领之下,在保险机构的共同努力之下,科技保险东湖模式一定能彰显它的时代价值。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