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聂国春)12月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会长邢炜在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约13%,保险总资产年均增长约12%。初步预计,“十三五”期末,我国保费收入将达到4.5万亿元左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保险业将如何进一步保障百姓生产生活,助力提升服务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水平?“十四五”时期的保险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多位权威专家表示,保险将在“十四五”时期逐步成为生活必需品。
《建议》15次提及“保险”
11月3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愿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对外发布。其中,共有15次提及“保险”,包括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存款保险、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等。
例如,在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部分,《建议》提出,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在健全应急救灾体系方面,《建议》明确,发展农业保险、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建议》还提出要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保险将成为生活必需品
“当前我国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将进入保险需求快速增长阶段。”邢炜说,“十四五”时期,我国保险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
那么,“十四五”时期的保险消费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今年举办的“北大赛瑟(CCISSR)论坛·2020”上表示,“十四五”时期保险业发展将呈现六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增量市场。我国保险市场仍将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激发了保险需求持续扩大。另一方面,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提高,将不断激发新的发展动力。
第二,保险业将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保险业要着眼于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在助力构筑重大灾害事故救助安全网、社会民生安全网及畅通经济循环安全网方面更好地服务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发挥保险业在灾前防治、灾中救助、灾后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以缓解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三支柱的结构性失衡矛盾。
第三,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我国保险业的内在要求。今年以来,保险业“利差损”风险加大,保险投资收益率有所下滑。在这种背景下,粗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第四,高水平对外开放将成为我国保险业的鲜明特征。目前,全球主要保险集团都在我国设立了经营机构,2019年末,外资险企所占市场份额超过了7%。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有力促进了中国保险市场竞争,推动了国内保险机构的改革创新。
第五,保险将逐步成为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我国保险业与老百姓(603883,股吧)生产、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比如,商业车险的第三者责任险投保率已经超过88%;过去几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随着消费群体迭代和风险管理意识增强,保险将成为人民群众最重要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的更多领域。
第六,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将加速推进。目前,我国开展区块链应用的保险机构已有30家。今后几年,保险业将进入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新时期,逐步实现保险定价精准化、服务供给定制化、营销渠道场景化、风险管理智能化,切实提升保险机构的服务能力。
全力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新阶段、新格局对保险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时期,保险业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日益密切,如何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非常现实地摆在面前。从监管角度来看,重要的着力点是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行业发展中可能影响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梁涛表示,一是要持之以恒地改善保险供给。从全社会看,保险业发展需要逐渐弥合我国在重大灾害、重大疫情、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缺口。同时要注重守正创新,在坚守风险保障定位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保险机构满足多样化、特色化的保险需求。二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保障被保险人利益。落实保险公司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规范保险销售行为及保险理赔工作,提高保险产品透明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妥善处理保险投诉纠纷。同时,也要防范道德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三是要坚决守住风险底线。持续推动保险机构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局面。
如何做好保险供给?在中国保险创新发展大会上,银保监会首席会计师马学平谈及“十四五”时期保险业的发展重点时表示,主要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全力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等特点,在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和资本市场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马学平指出,“十四五”时期,保险业要聚焦国家“两新一重”项目建设,落实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多元金融产品的任务。通过债权计划、股权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方式,为大数据、5G、特高压、轨道交通、新能源、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提供资金支持。
在农业保险方面,2016年至2019年,保险业累计为9840万户次建档立卡贫困户、不稳定脱贫户提供风险保障9121亿元,累计为3031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30.38亿元。“但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保险在覆盖率、产品创新、农村普惠性保险供给等方面仍显不足。”马学平表示。他同时透露,“十四五”期间,保险业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普惠性保险产品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积极开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稳步推进支农支小融资业务,为防止脱贫农民因病因灾返贫提供保险解决方案。
在邢炜看来,“十四五”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险业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大有可为。
一是在服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方面大有可为。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前,一些保险公司积极建设康养、医养等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养老社区,努力探索将保险功能从养老金融向养老服务拓展。
二是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大有可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保险对服务脱贫攻坚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需要不断“扩面、增品、提标”。按照WTO规则,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保费补贴,属于可以采取“绿箱政策”的对象。“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险业可以持续发挥经济补偿和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
三是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大有可为。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加快推进保险业转型发展。保险科技的广泛应用,让以前不可保的东西可以承保,不可控的风险可以控制,线上化的核保理赔和客户服务可以降低经营成本,保险业将为社会提供更多个性化、差异化、物美价廉的保险产品。
四是在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大有可为。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已进入保险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十三五”时期,保险业保费年均增速超过GDP增速的2倍。“十四五”时期,保险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可以为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交通物流等国家重大项目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