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的商业健康险是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践行“保险姓保”的重要载体。12月15日,北京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北京工商大学发布《北京健康保险市场分析报告(2015-2019)》(以下简称《报告》),表示北京市健康保险密度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同时介绍了这5年来投保门槛不断降低、保障范围拓宽、技术应用拓展服务提升消费体验、健康管理服务多元化等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报告》的发布为北京保险业提升健康险经营水平、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提供了实证参考;同时,健康险细分领域也存在慢病带病体、老年险等亟待填补的“短板”,需要监管、险企共同发力开拓市场、构建机制,不断完善“保险—健康—医疗—药品”的服务闭环。
投保门槛降低 保障范围扩展
《报告》显示,2015-2019年北京市健康保险稳健发展,健康保险密度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2019年健康保险密度为1861.65元/人,健康保险深度为1.13%;经营健康险业务的公司由2015年的87家增长至2019年的112家,健康险产品5000余个,涵盖医疗、疾病、失能收入损失、护理以及医疗意外保险等五大类,逐步满足了消费者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业内人士表示,在报告期内,健康保险投保年龄和门槛不断放宽、保障范围不断扩展。
在投保年龄等门槛的降低方面,据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报告年度内,健康保险的服务对象实现了从“标准体”向“非标准体”的延伸,覆盖人群因而更加广泛。保险公司不断提高首次投保年龄上限,2019年市场上最高投保年龄上限甚至达到了80周岁,续保最高可放宽至100岁。
另外,患有三高、糖尿病、心脑血管和风湿等慢性病的客户也有可以投保的产品,同时针对婴幼儿、女性及孕产妇、留学生、低收入低保障人群以及70岁以上老年人的保险产品逐年增多,满足了因年龄和既往病史限制消费者的健康保险需求,大大降低了投保门槛,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健康保障。
而在保障范围的扩展方面,上述负责人表示,过去5年间,针对细分人群、带病人群、特殊病种、特殊用药的需求,北京健康保险市场各公司积极开发个性化产品,不断扩展保险产品可报销的医药范围和医疗服务费用,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等逐步纳入保障范围,保险责任逐步扩大。将质子重离子治疗费用纳入报销范围,以满足客户对部分恶性肿瘤质子重离子治疗新技术方面的医疗费用报销需求。
此外,百万医疗保险因其相对保费低、不限社保目录、包含进口药、100%报销等特点突破了社保目录、大病报销上限和报销比例;重疾险可多次赔付,2018年数据显示,北京市所有的重疾险产品中,轻症、中症和重症给付次数最多可超3次,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
对此,多家保险公司介绍了在开发新产品、探索新型医疗保障体系、扩大消费者医疗保障范围方面的实践努力。如阳光保险近日推出阳光人寿融和特定药品医疗保险,91种国内特定疾病特定药品和27种尚未在国内上市的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的用药服务和药品费用给付,最低可以通过几十元的保费获得200万元的保险保障;人保健康北分则表示,公司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与卫健委一起分析研究北京市婴儿出生缺陷,在全国首家开展重大出生缺陷保险项目……等等。
“随着消费者保险意识的觉醒和行业服务能力的增强,北京各大保险公司加快产品创新,积极开发针对细分人群、高龄人群、带病人群、特殊病种特殊用药的个性化产品,投保年龄和投保门槛不断放宽,实现了健康保险服务对象从‘标准体’向‘非标准体’的延伸。”对此产品创新现象,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教授徐徐表示,医疗新技术、新产品、疾病分组且多次赔付也逐步纳入保障范围,健康保险开始从纯保障高杠杆产品向具有服务属性的整合性产品过渡。
技术赋能提升消费体验 多元化服务成趋势
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是北京健康保险市场的另一重要趋势。
具体而言,北京保险业各公司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拓展线上服务功能,推进在线投保及出单、在线一键式理赔、小额案件快赔等,不断升级服务,让“智能”最大程度替代“人工”,实现了保险服务与客户零距离接触,最快审核时效从按天计已提升至按秒计,小额赔案到账时效已从次日、隔日缩短至实时。
同时,有的保险公司还改变了传统理赔流程,与医疗机构合作实现直赔的一站式结算服务,理赔服务实现前置,将理赔从出院后提前到住院期间,简化理赔流程,进一步提升理赔服务时效,科技赋能提升了消费者便捷保险服务体验。
此外,《报告》还显示,多元化健康管理服务已成趋势。
据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越来越多的健康保险公司除为消费者提供在线问诊、免费体检、紧急救援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样化健康险增值服务外,还与医疗机构合作,实现双向转诊、远程医疗、专家会诊。
同时,各公司还与第三方健康管理机构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涵盖疾病预防、疾病筛查、慢病管理等多元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尤其是将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与现代科技支持的健康管理手段相融合,加强健康管理中的事前预防,逐步实现“被动管理”向“主动健康”的转变,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保险+医养”健康管理模式。
徐徐评价称,在产品服务上,各保险公司借力保险科技,不断优化业务流程,线上投保、理赔、保单保全变更等线上服务功能的实现,人工智能客服技术的应用,形成了线上与线下销售互补,客户服务实时高效的一体化线上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完成搭建。
“北京客户切实体验到了科技赋能带来的服务效率。”徐徐还介绍称,一系列保单附加服务也形成了保险公司差异化竞争的模式,比如健康运动权益、专属APP重构保险服务流程、通过全天候在线医生和健康商城提供健康干预计划和就医指导……等等,都大大地提升了客户粘性。
徐徐认为,在参与北京健康管理服务上,北京地区保险公司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被动管理”向“主动健康”的观念转变的同时,以健康险为载体,将健康管理运用于社会民生领域,在“保险+科技”“保险+服务”的双生态战略指导下,健康保险业与医疗业的有机结合开始了探索和完善。
下一步填补细分人群保障空白
健康险疾驰的背后,实际上也有许多亟待填补的“缺口”。
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介绍,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健康险细分领域主要有两块“短板”:一方面,是对于慢病带病体的健康险风险保障和健康管理相对较少,存在较大的价值,也有较多空白需要填补;另一方面,朱俊生表示目前针对少儿、女性的健康险细分领域有不少探索,但是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险产品的供给和创新相对较少,尤其是65岁以上的群体发病率较高,险企从风控与定价的角度,对这一市场探索不够。
而从行业角度来讲,朱俊生也指出,目前商业健康险发展的一大困难是数据。“因为健康险的定价需要数据的支持,而数据更多储存于医保系统和医院系统中,所以如何进行系统对接、数据的交互会很重要。”朱俊生表示,接下来特别期待监管形成合力,建立相关机制,为商业健康险打造数据精算的基础。
此外,朱俊生还建议,在健康险对基本医保参与的深度方面,监管或可加大力度;而对于险企,朱俊生则提出,健康险对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与风控的能力要求非常高,险企在经营健康险业务时要在这些方面提升能力,避免陷入价格竞争的局面。
实际上,北京银保监局人身险处负责人王丹也表示,下一步,监管部门将按照国家加快发展健康保险的部署,着重引导和支持保险机构在填补细分人群保障空白,成为民生保障补位者等方面持续发力。
王丹认为,一方面,行业需要转变当前过度筛选被保险人,承保人群年轻化健康化的产品策略,更多通过扩大承保范围、加强续保管理、运用费率机制,破除逆选择困境,既要解决健康保险“买不起”的问题,也要解决“买不到”问题,通过保险互助共济机制,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
另一方面,王丹称,作为医疗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商业健康保险应厘清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填补基本医保或社会救助未覆盖的特殊性或阶段性保障需求,尤其要在老年保险、大病保医保目录外费用保障方面创新突破。
北京商报记者 陈婷婷 周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