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临江「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21期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根据全球发展环境变化作出的战略性决策,是事关国家全局的系统性变革,是应对持久战、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的关键性部署。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百年不遇之大疫情的复杂形势,再保险作为联系国内和国际保险市场的桥梁纽带,防风险和保安全功能凸显,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作用。
“双循环”需要更加安全和完善的风险保障体系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是安全
一是双循环提出的大背景是国际格局重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陷入几十年来最严重也是最大幅度的经济收缩,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双循环”的提出,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前瞻性应对世界动荡变革风险,更好保障经济稳健发展和社会稳定运行。
二是安全在“双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更为安全的发展理念,将安全放到突出位置,明确要求必须从持久战角度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指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更加积极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强斗争本领,拓展政策空间。
更顺畅的国内循环需要更全面的风险保障机制
当前,“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频发,各种风险跨国境、跨市场、跨行业加速传递,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对风险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传统风险保障需求结构快速优化。财产保险结构调整加速,车险占比逐步下降,责任保险、保证保险、特殊风险保险等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人身保险当中的理财型产品大幅收缩,保障型产品、健康险产品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增长来源,养老相关产品也在持续迭代开发,风险保障需求正在进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二是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地震、台风、洪水等巨灾风险急需保障。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据全球主要再保险经纪公司估计,疫情导致全球保险业面临1000亿美元的赔付损失;反观国内,据行业协会统计,保险业累计赔付金额相对经济社会总损失的占比过低。此外,在自然灾害领域,我国目前主要采用以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配合的国家财政救济为主和社会捐助为辅的事后补偿模式,这既增加了财政负担,又降低了救济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科技创新、网络安全、数字化转型等新兴风险层出不穷。2019年,我国GDP全球占比已经超过16%,接近于美国GDP的70%,是日德英印四国之和。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重大科技自主创新探索所蕴含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将越来越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使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全面加速,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已成为各方争夺的重要目标。基于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家庭、自动驾驶等数字化场景产生的网络安全风险将日益凸显。IBM评估表明,数据泄露、网络安全造成的损失规模在美国平均每次泄露成本高达819万美元,相关研究表明全球因网络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这些风险都急需通过市场化的风险保障机制实现分散转移。
四是国际制裁、政治风险等重大复杂风险引人瞩目。由于经济贸易争端、经济主权斗争、数据争夺引发的美国制裁华为、打压字节跳动等中国企业的极端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影响深远,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已经产生较大冲击。如何在加快双向开放的同时,有效应对国际制裁、保障产业链运行平稳,越发成为事关国家大局和产业兴衰的系统性风险管控课题。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都需要有效运用成熟的市场化风险分散工具及经验,缓解极端情景下可能引发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断风险。
更安全的国际循环需要市场化海外利益风险保障机制
一是我国海外利益日益庞大,风险暴露情况不容低估。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2019年进出口总额高达31.54万亿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近30%;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高达2602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近60%;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369亿美元,流量位列全球第2位,存量列第3位。随着中国经济继续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国海外利益仍有巨大增长空间。由于中国海外利益在“一带一路”沿线占比较大,风险保障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显著不足,近些年来已经出现多次重大损失事件,因此,加强海外利益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强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是保险应成为海外利益保障的第一道防线。从国际经验看,海外利益保障是系统工程,是一个包括国家外交、军事、政治、经济、金融保险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体系。保险作为现代社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国际经济事务中通行的风险防范成熟机制,在发达市场中已经成为海外利益保障的第一道防线。据估算,中国海外财产险和工程险保障需求约为10万亿元,国内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占比不到10%,很多风险都处于应保未保状态;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下,海外人员安全、海外工程和海外投资风险都急需通过可靠、稳定的商业保险实现充分保障。
再保险在风险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
再保险是防控风险的“守护人”
一是再保险引领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再保险是保险的保险,在数据积累、技术能力和合作网络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能在保险创新产品设计、产品定价、条款设计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例如,英国劳合社是全球再保险业务中心,也是全球保险业创新中心,在长达330年发展历程中,凭借其突出的人才、技术、数据优势和创新特性,一直是全球大部分创新险种的源头,设计并承保了汽车保险、航空器保险、卫星保险、加密货币保险等众多领域的全球首张保单,凸显出再保险对全球保险业的引领作用。
二是再保险支撑保险业扩大保障范围。从全球范围看,直接保险行业风险保障/保费收入在2000~3000,再保险行业风险保障/保费收入高达8000。通过再保险支持,直接保险公司可以承保超出自身资本及风险管理水平的业务,使社会经济体中的超大型项目风险、各种重大特殊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险保障。
三是再保险驱动风险全球分散。再保险商业模式需要构建全球化的业务组合,实现全球化分散风险,因而能够推动国内风险向国际市场合理有效分散。2019年在回顾中国保险和再保险业70年发展历程时,中再集团组织部分老同志、老干部开展“口述历史”活动。很多老同志特别谈到,即使在1959~1978年国内保险业务全面停办的特殊时期,仍然有“九人小组”延续着再保险的国际业务,成为当时金融业为数不多的对外交流窗口;尤其是1963年,我国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轮”触礁沉没,借助再保险业务从英国劳合社和前苏联等国家再保险市场摊回104万英镑赔款,相当于当年中国外汇储备的3%,中央领导还就此事专门听取过汇报。
再保险是国内循环的“稳定器”
一是再保险助推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已稳居全球第二保险大国,但产品服务的多样性和保险渗透率仍远不如发达保险市场。再保险一般通过有效分析数据、建立风险定价模型、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创新的保险产品提供给直接保险公司,从而增加保险有效供给。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保险业缺少直接针对性的产品和条款。再保险公司联合直保公司不仅在最短时间拿出了定价方案,针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相关需求开发出多款保险产品,还为新产品提供了充足的再保险支持,使得保险业能够为各重要抗疫领域及普通投保人提供有效的保险保障。
二是再保险有助于缓释巨灾风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日益发展,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地震、台风等巨灾一旦发生,往往在极短时间内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巨灾保险作为再保险的主要业务之一,可以起到灾后平滑财政预算、稳定民生的作用,是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十年间,全球再保险行业年均赔付超过750亿美元,有效化解了由台风、地震、洪水等灾害造成的巨额经济损失。2019年,中再集团与政府、学界共同研发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商业应用的中国地震巨灾模型,打破了西方长期垄断巨灾模型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多种巨灾风险保障方案,目前正在风险高发地区逐步落地。
三是再保险为科技创新中的新兴风险提供保护。再保险基于产品设计和风险分散技术的经验,已经为中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航天军工、核能产业、网络安全等高精尖领域的国之重器或重大项目提供风险保障,推动保险业全面助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其中,通过牵头直接保险公司组建机构化的共保体、联盟体,提供全面保障,成为再保险主导并汇聚行业力量的独特风险保障机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再保险能在极端情景下发挥撬动经济运行的关键支点作用。再保险在出现重大政治风险乃至国际制裁的极端情况下,可以发挥支点作用,撬动直保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保障杠杆,维持经济体系运转。而当经济体系缺失了再保险的功能或者再保险作用发挥不完善,则将阻碍其正常运转。对此,俄罗斯的实例很有警示意义。2014年以来,因为克里米亚事件,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开展多轮经济制裁,国际保险集团纷纷退出,俄罗斯国内保险承保能力骤降。由于保险安排是建设项目获得融资的先决条件,使得俄罗斯众多项目的施工、建设出现拖延。直到俄罗斯于2016年成立国家再保险公司,承接制裁业务,并构建自主可控的境外风险分散网络,才逐步改善了项目投资延宕局面。
再保险是国际循环的“助推器”
一是再保险是海外利益风险保障的先行军。再保险的全球化特征使之成为“走出去”的先行军。比如20世纪的日本和德国,基于国家战略和货币国际化考虑,推进实体企业海外扩张、资本对外输出;在此过程中,两国再保险公司在重要投资目的国全面铺设分支机构、积极搭建全球合作网络,为本国海外大型工程、投资项目和海外人员安全提供有效保障,为其本国海外利益扩张作出贡献。国内保险公司境外机构设立的数量和范围不仅落后于实体经济“走出去”,也远远落后于国内银行业。中再集团作为全球第七、亚洲第一大再保险集团,近年来全面加快“走出去”步伐,2018年完成收购英国百年老店——桥社保险集团100%股权,成为迄今国有保险公司最大规模海外主业并购。并购完成后中再集团不仅在1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经营机构、全球合作服务网络覆盖136个国家和地区,而且成为劳合社市场排名前十的经营单位,在中国海外利益急需保障的政治风险、恐怖主义风险、特殊能源风险、核风险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全球定价权和话语权。
二是再保险是海外利益风险保障的聚合器。再保险不参与直接保险行业竞争,市场地位较为中立,能够成为连接政府和企业、实业和资本、国内和国际的桥梁纽带,可以推动各方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海外利益风险管理命运共同体,实现风险的有效转移与全球分散。今年7月,在中国银保监会指导下,中再集团作为主席单位和管理机构,联合10家保险机构共同成立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为建立海外利益风险保障体系迈出了重要一步。
再保险支持服务“双循环”的几点思考
在“双循环”顶层设计中嵌入再保险
一是在国家和金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化再保险在防风险和保安全方面的独特作用,加快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再保险监管体系;落实中国银保监会《推动财产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相关要求,加快打造科技驱动的中国特色国际再保险中心;逐步提升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更好保障双循环畅通。二是充分发挥再保险在巨灾风险分散方面的优势,加快打造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地震、台风、洪水等巨灾风险管理平台,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全球化运作,推动发行巨灾债券等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实现中国巨灾风险的全球化分散,进一步提升国家灾害管理能力和效率,缓解日益严峻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压力。三是借鉴国际成熟保险市场经验,加快在网络安全、健康医疗、高端装备制造等重大特殊风险领域推动保险共同体建设,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四是发挥再保险在规范数据管理、维护数据安全方面的专业价值,建立防火墙制度和负面清单机制,实施严格管理与监控;对涉及国家敏感数据的特殊行业,需要发挥国有再保险公司的积极作用。
创新引领,提升再保险支持服务国内循环的能力
一是角色转变。从规模体量上看,再保险是金融业一个较小门类,但在功能作用上,正从幕后逐步走向台前,从保险公司承保能力提供者转变为保险业与实体经济的连接平台、风险保障产品与风险管理服务的创新引领者。二是产品驱动。聚焦再保险的风险保障和创新引领核心职能,在为财产损失和人身健康提供更加全面保险保障的同时,不断推出专利、数据、算法等无形资产保险以及巨灾保险、网络安全保险、特殊风险保险等创新产品,在保障民生、服务实体经济、应对突发事件中展现更多专业价值。三是生态协同。聚焦风险管理价值链,以“再保+科技”的风险管理综合服务为特色经营模式,与利益相关方共同打造再保特色生态圈。
双向开放,强化再保险支持服务国际循环的担当
一是风险分出去。充分发挥再保险的国内和国际保险市场连通器作用,为国内风险分出到国际市场创造更好条件,提高我国保险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技术引进来。进一步加大开放、加快国际接轨,积极引入具有专业技术特色的外资保险机构,在产品创新开发、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与全球保险业加强对接,快速提升国内保险产品供给,推动中国从传统保险大国向现代保险强国迈进。三是机构走出去。进一步发挥再保险对我国保险业海外拓展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推动中资保险机构加快海外机构网络布局,打造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国际化运营管理能力,积极发挥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作用,为中国海外利益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
总之,从国际经验看,再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保险市场成熟与否、安全与否的重要标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国家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充分发挥再保险防风险和保安全作用,可以更好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