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林尽染,雁阵南飞,在天空形成一个绝妙的“人”字。飞在队伍最前面的那只雁,被称为“头雁”。
头雁,第一个起飞,承受最多的阻力,也付出最大的努力,雁群才会跟上。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保险业转型也在持续推进,作为人身险领域的领军央企——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自身的发展战略也在不断推进中。
曾经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场也质疑中国人寿这头大象是否已经“廉颇老矣”?
然而,2019年,“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突破发展格局。”一曲“重振国寿”,响彻四方。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业绩逆势上扬,近4万亿元的总资产,超过1万亿元的内含价值,4000多亿元的保费收入,约180万人的销售队伍……在业界看来,中国人寿不但完成了大象转身,更是实现了头雁领飞。
近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苏恒轩做客新浪《保险会客厅》,独家详析“重振国寿”战略。
作为保险科班出身、拥有37年寿险从业经验、22年寿险营销履历的老兵,苏恒轩深谙“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的发展之道。
从“重振国寿”战略带来的变化到如何落实价值创造;从寿险业转型升级到直面“市场份额”问题……在近2个小时访谈中,苏恒轩以敏锐的视角,回答了众多行业所关心的问题。
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中国人寿将迎着挑战、带着问题去发展,同时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不断成长、壮大。”苏恒轩说。
重振国寿:带来五大变化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去年的2月22日,中国人寿在北京举办了“2019年全球开放日”活动,发布了“重振国寿”整体战略地图,阐释了“三大转型”“双心双聚”“资负联动”的战略内核,提出“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区域实力、做大做强队伍、强化品牌形象、重振国寿精神”五大重振目标。
苏恒轩表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的历史性判断。同时,政府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中国人寿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新一任董事会和管理层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慎重研究,提出了“重振国寿”战略部署,回答了中国人寿“在哪里,去哪里,以及怎么去”的问题。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重振国寿”战略落地一年多,苏恒轩总结给公司带来了五大变化:
一是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公司业绩逆势上扬,实现保费收入4273.67亿元,同比增长13.1%,市场领先地位进一步稳固。内含价值首次超过1万亿元,较2019年底增长7.8%。总资产达3.97万亿元,较2019年底增长6.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305亿元。中国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58.24%,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67.31%。
二是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保障型业务大幅增长,特定保障型业务保单件数与件均保费同步提升。上半年,中国人寿实现新业务价值368.9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优于行业。销售队伍量稳质升,价值创造根基不断夯实。在利率快速下行、市场大幅震荡的情况下,资产端表现良好,实现总投资收益961.10亿元,同比增长8.1%,总投资收益率达5.34%。
三是科技与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中国人寿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加速科技化创新,强力发挥科技赋能作用。按照扁平化的原则,调整改造了产品开发团队,实行了产品制,大幅提升了科技的响应速度,对一线的支持可以直接触达,有些销售团队一个手机在握就可以移动服务,移动办公。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高质量运营服务体系建设,落地新“睿运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服务更快捷,个人长险业务、团体业务无纸化投保率分别达到99.8%、96%,理赔申请支付时效同比提速13.2%。服务更智能,保全自动审核通过率达到98.2%。智能在线客服机器人、智能外呼机器人服务量同比提升78.9%。服务更温情,打造线上场景化服务客户节,全面深化“无接触式服务”,开启空中客服,推广个人长险电子保单,快速简化理赔流程,实现新冠理赔案件快处理、快赔付。
四是改革活力进一步彰显。“鼎新工程”实施以来,随着“一体多元”发展体系架构调整落地,改革红利逐步释放。在销售端,营销队伍和新收展队伍协同共进,个险价值创造成效显现。多元板块定位更加清晰,银保渠道转型顺利起步,首年期交保费高速增长;团险渠道专业化经营能力持续强化,经营效益得到改善,业务质量不断提升。在投资端,以市场化为方向完善投资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投资能力,取得了良好业绩。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大力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对业绩突出的高管给予争先进位奖励,对业绩不佳的予以降职降薪或免职;一方面加快人才梯队建设,选优配强省级领导班子,选拔确认年轻干部7400余人,年轻后备干部人才库初步形成。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公司的发展活力。
五是风险防控进一步扎实。强化风控顶层设计和风控体系的建设,积极推动风险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人寿的风险评级连续几个季度都保持了A类。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今年是“重振国寿”攻坚突破的关键一年。新冠肺炎事件频出,给宏观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不稳定性。面对中国人寿又将如何推进既定战略?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稳中求进、稳健经营,牢牢把握行业发展新机遇,扎实推进重振国寿步伐。”苏恒轩表示,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七大工作,“一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二是积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三是围绕客户多样化要求,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四是强化价值创造,全力提升业务队伍发展质量。五是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实施“鼎新工程”。六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赋能。七是高度关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持续提升公司综合治理能力。”
价值创造:前中后台联合发力
“道路千万条,价值第一条。”在重振国寿进入攻坚期的时刻,价值创造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深耕寿险业多年的苏恒轩看来,价值创造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最核心的指标是一年新业务价值,这项指标主要受负债端和投资端影响,当然,背后还受到运营服务、科技能力、风险控制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和疫情防控带来的挑战,中国人寿围绕“重振国寿”战略蓝图,深入实施“鼎新工程”,切实加强各领域能力建设,前、中、后台联合发力,不断提升重振国寿的含金量。
苏恒轩详解了提升价值创造的五大“法宝”:
一是强化对价值的考核。中国人寿“双心双聚”战略内核中,“双聚”就指的是聚焦个险、聚焦价值。公司统一思想,把价值放到重要的位置,纳入考核,成为考核中权重占比最高的指标,从而带动全系统进一步重视价值、关注发展。
二是优化业务结构。认真贯彻中央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需要什么产品国寿就开发什么产品,切实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同时,坚持保险回归本源,大力发展保障型业务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努力推动价值型业务上规模,规模型业务提价值。
三是提升投资能力。中国人寿以市场化为方向完善投资管理体系建设。上半年,在利率下行、权益市场大幅震荡的情况下,公司实现总投资收益961.34亿元,同比增长8.1%,总投资收益率达5.34%。
四是推动科技创新。中国人寿提出了“科技国寿建设三年规划”,聚焦前沿,加速创新,强化赋能,增强对公司全方位支持。一方面,发力科技化创新。优化科技治理,建立“科技产品制”,建设科技创新主题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30余项,研发六大AI智能模型并投产应用于销售、运营、风控等业务领域。另一方面,提速数字化转型。拓展线上增员、培训、展业、管理等新方式,丰富职场数字化场景,强化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数字服务下沉至一线生产单元与销售队伍。
五是提高服务质量。从销售主导向销售与服务并重转型,是重振国寿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借助科技的全面支持,持续提高运营的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升了全流程集约化、线上化和智能化水平。比如说,个人无纸化投保率基本上接近100%,团险的无纸化投保率也达到了96%左右等。另一方面,积极整合内外部生态资源,稳步推进与集团公司及其他子公司业务协同发展,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中国人寿系统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上半年价值创造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人寿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首年期交保费占长险新单保费的近100%,10年期及以上占比保持在50%以上,保障型业务屡创新高,占首年期交的比重上升了3.4个百分点,近十年来属首次。公司实现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7%,成为上半年上市央企中唯一一家正增长的人身险公司,再次展示了头雁领飞的本领。
价值创造也引来资本市场瞩目。今年,中国人寿斩获了全球最为权威的金融评奖机构之一《机构投资者》评选的“亚洲最受尊敬企业”等7项重量级奖项,这是中国人寿自上市以来首次获得该殊荣。
寿险转型:直面挑战,善抓机遇
近年来,在保险消费需求升级、寿险公司长期粗放经营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市场有声音质疑说,寿险业的发展黄金期已过,凛冬将至。
深耕寿险37年的苏恒轩认为,不能割裂的、单纯的看待寿险转型,而应该放在宏观大势之中。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求我们要实现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8月24日,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释了“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保险业进入改革深水区,过去二十多年跑马圈地的高增长模式已基本结束,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寿险公司经营发展面临了诸多挑战,但是寿险业发展也迎来了很多的发展机遇。”苏恒轩说。
随后,他从基本面、发展潜力、市场需求等多方面,详解了笃定寿险业高质量发展潜力无限的原因。
从基本面来看,虽然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特别是保险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举措,一方面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狠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这些都有利于推动保险业稳健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发展潜力来看,尽管我国保险市场规模在2017年已首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是,与其他主要寿险市场相比,中国寿险市场的保险密度和深度仍然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和发展空间(2019年世界寿险总保费前三国家为:美国、中国、日本,三个国家的寿险保险密度:美国1915美元,中国230美元,日本2691美元,世界平均379美元。三个国家寿险保险深度:美国2.92%,中国2.3%,日本6.7%;世界平均3.35%)。
从市场需求来看,一方面,大量由政府主办、经办的业务逐步推向市场,给市场带来巨大空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加速、“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及配套相关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蓝海,为商业保险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同时,疫情之下,社会风险意识、群众保险意识显著提高,对保险功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保障性需求持续增长。另外,疫情还促进了保险公司商业模式转型,提升了保险公司运营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开年以来,行业总保费增速同比大幅下降,但是二季度后,随着复工复产,保险销售队伍逐渐恢复线下展业方式,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得到稳步回升,截至2020年上半年,我国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9969亿元,同比增长6.0%,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速差距逐渐收窄。
“总的来看,中国人寿这些年来,直面挑战,善抓机遇,既看到其中的危,更看到背后的机。”苏恒轩说。对于未来,他两句话来概括:
“我们将迎着挑战、带着问题去发展,同时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不断成长、壮大。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对中国人寿的明天,我始终充满信心。”
市场份额:没有质量没有未来
自国内保险业开篇以来,“以份额论英雄”的观念便已根深蒂固,尤其对寿险老大来说,每逢业绩说明会等公开场合,市场份额总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本次对话中,苏恒轩更是直面这个问题。
“没有规模就没有中国人寿的现在。”苏恒轩说,“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主体的综合实力,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主体对广大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正是庞大的客户群、超过5000亿元的保费收入,近4万亿的总资产,铸造了中国人寿行业中流砥柱的地位。
这位从业37年的寿险老将,更愿意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市场份额。
苏恒轩认为,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可能摆脱社会经济环境,这是一条基本的经济规律。新中国成立以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内地寿险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寿险公司采用的是直销渠道,行业整体发展缓慢。随后个人代理人制度引入,险企纷纷通过大规模招募代理人的方式获取客户,再加上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兴起,推进了行业的迅速发展。因此,对当时的寿险行业来说,市场份额这一指标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
面对经济转型的大趋势,苏恒轩提出“没有质量就没有中国人寿的未来。”在他看来,市场份额固然重要,但是高质量发展是在发展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首先,没有量就无法谈质,反过来讲,没有质,量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实现二者有机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效益业务上规模、规模业务提效益”,这也符合在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的要求。
2017年,国家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首,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而金融风险作为最突出的重大风险之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被看作是“首要战役”。
值得一提的是,在苏恒轩眼中,金融企业经营安全,凌驾在一切之上。“没有安全,就没有中国人寿的一切”。
抗击疫情:临危不乱,奋楫者进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多个行业产生了严重冲击。作为与灾难密切相联的行业,中国人寿更是率先行动起来,全力助力抗击疫情。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寿作为国有金融保险企业,积极应对,坚决贯彻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突出责任担当,在统筹疫情防控和业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苏恒轩说,具体来看:
一是做好自身的疫情防控工作。公司坚决贯彻政府决策部署和各级党委政府规定要求,始终将员工伙伴和广大客户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第一时间成立领导机构、发布动员令,实施最严责任制,开展零感染楼宇、零感染机构、零感染柜面、零感染职场争创工作,精准科学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各级机构坚持全国一盘棋,层层压实责任,特别是在疫情主战场的寿险湖北省分公司牢牢守住了“国寿防线”。经过努力,实现了公司总部及在京单位“零感染”的目标,公司系统人员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坚决履行央企责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公司积极捐赠保险、捐赠物资资金、升级理赔举措、参与志愿行动、提供免费健康服务。这里有组数据,上半年,向超过250万名一线抗疫人员赠送保险保障1.2万亿元,捐赠2387万元防疫物资和资金,送去国寿大爱;对31款长期重大疾病保险产品进行新冠肺炎相关保险责任扩展;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赔付总金额超过3700万元。为使疫情期间客户得到快速理赔和服务,公司开辟绿色通道,进行7×24小时服务支持,推广柜面智能预约服务,加强远程服务能力,实现“不跑腿”实现业务办理,“不见面”满足服务需求。
三是统筹好复工复产。在抓好防控的同时,有序推进复工复产。1月底就开会研究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2月中旬召开公司系统疫情防控暨业务发展视频会,明确了“三抓、三强、三稳”的工作思路,即“抓党建、抓防疫、抓风控”,“强科技、强服务、强能力”,“稳队伍、稳客户、稳发展”。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全面拓展线上办公、线上增员、线上培训、线上展业、线上服务等,强化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坚决贯彻落实监管要求,强化销售风险管控,严禁销售人员借新冠肺炎疫情炒作产品、搞营销、做广告,严防舆情风险,同时,公司还坚持底线思维,针对疫情可能引发的风险,做好各种极端情境下的压力测试和应对预案,坚决守牢风险底线。
如今,我们依然在与新冠肺炎疫情较量。疫情也给保险行业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影响。非接触式”经济服务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驰骋保险销售疆场37年的宿将苏恒轩认为,移动互联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线上获客、服务、经营、销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争相探索的新领域。可以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强化了“非接触式”经济服务的应用。
苏恒轩指出,从寿险行业来看,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寿险销售展业模式带来了一定挑战,与此同时,以线上经营为主的“非接触式”获客展业也为寿险营销工作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线上经营具有时效性快、覆盖面广、成本低廉的优势,能充分迎合市民线上社交互动的强烈诉求,更是年轻一代客户所热衷的沟通交流方式。
据了解,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寿快速响应,借助科技手段,及时推出面向客户的线上咨询、线上理赔、线上赠险、线上销售等服务,也面向销售人员推出的线上增员、线上培训、线上展业等作业方式,应该说,在“非接触式”营销模式上做出了积极探索。
但是,苏恒轩着重指出,寿险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单纯依靠“非接触式”的线上模式,只能销售简单的产品,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线下寿险营销工作模式。在疫情好转以后,中国人寿逐步恢复了线下面对面的正常培训和销售。“我认为,线上不能取代线下,同样,线下也无法取代线上,要把线上和线下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线上广域引流、线下精准服务’的创新融合模式。”
科技国寿:老牌险企的新“血液”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AI等科技技术的应用,新生代人群的消费渠道、消费理念、消费需求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科技也给了保险更多的想象空间。
作为一家老牌险企,中国人寿也当仁不让的,打起了科技“新牌”。近年来,中国人寿深入践行“科技国寿”战略,运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搭建了以线下数字化职场和队伍。可以说,科技已经成为促进其发展的新“血液”之一。
无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构建数字生态,再到优化完善科技治理,这些年国寿的科技建设战略,苏恒讯娓娓道来:
一是推动公司数字化转型。围绕“双心双聚”战略内核,借助数字化平台,将科技作为重要生产要素贯通经营管理全过程,运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建成国寿混合云,计算能力指数级增长;建成覆盖全国、直通一线的销售作战指挥中心,为2.3万个营销职场铺设互联网络,星级营销职场实现数字化全覆盖,科技支撑下沉到一线生产单元。
二是持续构建数字生态。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持续扩展科技金融生态,截至目前,累计开放服务1700余项,投放创新微应用570余个;无缝对接医疗机构达1.9万家,与各类合作机构开展服务与活动9万余项,以保险为核心的数字生态服务日渐丰富。
三是优化完善科技治理。以“科技产品制”为抓手构建敏捷、高效、有活力的科技运作体系,深化业务科技融合,敏捷响应市场需求。比如,在疫情期间,科技产品团队24小时内完成国寿康宁等31款长险产品新冠肺炎责任扩展的系统上线部署,3天时间完成1000万份“康 E无忧”赠险的线上馈赠活动。同时,公司正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孵化中心与研发分中心建设,科技价值创造、多元化供给和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针对未来的科技发展,苏恒轩表示,公司将以数据“新要素”进一步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全面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
扶贫攻坚:尽锐出战,聚力攻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之年。
“中国人寿作为大型金融央企,一直以扶贫为己任,努力为脱贫攻坚贡献国寿力量。”谈到扶贫苏恒轩说。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往后扶贫脱贫攻坚的骨头越硬、越难啃。对于中国人寿来说,扶贫,责任一直在肩。
对于扶贫工作,苏恒轩总结了两点:
首先,履行好责任。一是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建立起领导机制、考核机制、联系点机制三种机制,层层压实责任,逐级推动落实。二是派出精干人员,强化组织保障。在各帮扶点派驻近千名扶贫干部,尤其是在“三区三州”等重点地区还增配22名专职扶贫人员。三是全面实施“扶贫保工程”。发挥保险功能,同时运用投资、银行综合金融力量,形成合力,探索助推脱贫攻坚的路径和方案。四是深耕责任田。帮扶全国各地1364个扶贫点,投入各类帮扶资金5500余万元。定点扶贫工作获得中央扶贫考核最高等次。
其次,把工作真正做到实处。一是精准性。把“三区三州”等深贫地区作为工作的重点,制定了专门的工作方案,全力保障在80个帮扶点的114个重点帮扶项目精准落地。二是综合性。根据各地迫切需求,全面参与涉及脱贫的各个方面工作,如产业发展脱贫、转移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兜底保障扶贫、社会公益扶贫,打出组合拳。三是可持续性。将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新增资金优先用于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同时加大消费扶贫力度,仅前8个月,就购买帮扶点农产品(000061,股吧)近2900万元。
身处扶危济困的行业,如何在扶贫中体现国寿特色、建立长效机制?苏恒轩给出的答案是:注重把保险主业优势发挥出来。为脱贫上“保险”,保障脱贫,减少返贫。
据了解,2015年以来,中国人寿提供的扶贫保险风险保额以万亿级增长,2015年至2020年6月底,商业扶贫保险承保风险保额11.8万亿,承保建档立卡贫困人群8716万人次,累计赔付件数近300万件,赔付金额39亿元。
一系列硬核数字的背后,是比黄金更为珍贵的初心。
对于主业扶贫,苏恒轩有如是表示,一是持续创新扶贫产品体系。聚焦贫困人群的特殊需求,持续开发了多款扶贫专属产品,比如,“扶贫保”“两保一孤”“美好生活”“农村小额扶贫金融”等专属产品系列,今年又重点针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全国扶贫干部等特定群体开发了专属保险产品,为贫困人口愿保尽保提供产品支持。
二是降低扶贫产品费率。通过“降低起付线、提高赔付比例、提高封顶线”的倾斜政策,协助地方政府完善大病保险扶贫政策设计,提升贫困人口的报销比例。截至今年6月30日,累计开展大病保险项目超过220个,覆盖近4亿城乡居民,其中超过70%的项目带有向贫困人口倾斜的保险责任。
三是提供贴身贴心服务。通过发挥公司优势,积极应用健康扶贫即时结算服务,实现报销一站结算,大大提高赔付时效;推行农村网点理赔受理服务、开辟绿色理赔通道,及时为困难群众做好属地化服务和线上服务。
四是创新开展“区块链”精准扶贫。探索开展“区块链”精准扶贫项目的试点工作,推出国寿扶贫公益链,实现理赔流程公开透明,资金流向全程可追溯,目前涉及陕西、甘肃等地扶贫业务,超过3.2万被保险人。后续,还将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与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