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已过去5个多月,关注度在慢慢变冷,但由此引发的一个保险险种,正引起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关注。
这个险种是董监高责任险,亦称董事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
董责险缘起于欧美,旨在提高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风险承担水平和管理效率。引入中国近20年,但投保的A股上市公司并不多。
不过,在瑞幸造假事件后,就有理工光科(300557,股吧)(300557)、武汉凡谷(002194,股吧)(002194)等多家湖北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要为董事高管购买董责险。据支点财经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投保意向的湖北上市公司不少于10家。
董责险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险种?面对动辄数千万元的天价处罚和以亿元计的民事赔偿,保险公司会为上市公司埋单吗?
被“小蓝杯”引爆的热度
在瑞幸咖啡自爆财务造假的第三天,自媒体Finline推送的一篇与董责险有关的原创文章获得了超过1万的点击。
文章的作者吕雷是武汉人,他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董责险保险经纪人,现就职于一家领先的全球性咨询、保险经纪和解决方案公司——韦莱韬悦。
保险经纪人不同于保险代理人,人数也比后者少得多。保险代理人通常代表某一保险公司的利益,而保险经纪人相对独立,会在众多公司的保险产品中为客户挑选合适的产品。
此前,吕雷在Finline也分享过多篇与董责险相关的文章,但都不及瑞幸咖啡这篇轰动。
这种关注度的升温,与A股上市公司们对董责险的关注度基本同频。
在瑞幸咖啡出现造假事件后,吕雷有意地做了一下统计:今年4月份,公开披露要购买董责险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此前十余年的总和。
即便如此,“小众”依然是受访的业内人士对董责险提到最多的词。不论是客户数量,从业者数量,还是保费总量,相对国内巨大的保险市场而言,董责险都是个几乎可以被忽略的险种。
董责险就是为公司的董事、高管购买的保险。一家公司投保后,当董监高在履职中被指控工作疏忽或行为不当,且要被追究个人赔偿责任时,由保险人代为偿付。
董责险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美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为自己的董事及高管购买了董事责任保险。在国内,直到2002年,几大财产保险公司才相继推出董责险的险种。
2002年,平安产险出具了A股市场第一张董责险保单,被视为A股上市公司董责险承保的开端。不过,此后,董责险在A股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平安产险相关人士告诉支点财经,从公开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底,在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投保了董责险的公司只占10%左右。
尽管董责险进入中国有近20年历史,但在中国大陆地区,专业从事董责险的保险经纪人和核保的人数依旧不超过百余人的规模。“这个圈子很小”,吕雷说。
2019年,全国车险保费收入达到8188亿元。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没有关于董责险这个专项险种规模的统计数字,根据粗略统计,董责险在大陆地区的总保费尚未突破10亿元。对庞大的保险市场而言,是真正的沧海一粟。
不过,董责险遭到的“冷遇”在今年有了极大改变。
4月起,保险经纪人们明显忙了起来,几乎每天都会收到询价,主要来自A股上市公司。询价之外,对方普遍关心的问题集中在两点:一是董监高任职期间可能面临怎样的风险,二是该如何防范。
平安产险仅从询价情况乐观估计,A股上市公司采购董责险的比例在今年底将会达到15%左右。
两极分化的中美市场
虽发展缓慢,但A股董责险也经历了几次“小高潮”,且均与政策推动有关。
2001年8月,证监会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到董责险,称“可以建立必要的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5个月后,《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发布,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可为董事购买责任保险”。
2006年,国务院颁布保险业“国十条”,提出发展董责险业务。
2014年,国务院又在相关意见中提到,“用经济杠杆和多样化的责任保险产品化解民事责任纠纷”,这也被业内视为政府部门推动发展A股董责险等职业责任保险的信号。
如前所述,A股董责险境遇的由冷转热,瑞幸咖啡事件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不过,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新证券法),才是让企业愿意掏真金白银的关键所在。
其实,在3万余字的新证券法中,并未出现过“董责险”字样。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对董责险的追捧纯属“怕罚”和“怕赔”。
依照修订前的证券法,上市公司信披违规,顶格处罚为60万元,相比上市公司以亿为单位的市值,违法成本是极低的。新证券法显著提高了各种证券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例如对上市公司信披违法行为的处罚上限提高至1000万元。并且,如果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有虚假陈述等行为时,最高也可被处以1000万元罚款,被形象地比喻为“板子打到了人身上”。同时,还增设了投资者保护专章,规定由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控人、相关的证券公司先行赔付投资者的制度。
此前,董责险遇冷的主要原因,是A股上市公司认为“风险并不高”。新证券法出台后,一些上市公司,尤其是有过受罚经历的企业开始寻找转嫁风险的途径。
2018年2月,武汉凡谷因2016年半年度报告和2016年第三季度报告存在虚假信息披露,被湖北证监局处以警告及3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也同时受罚。
今年6月,武汉凡谷发布公告,称拟为上市公司的董监高购买责任险,保额1000万元,保费总额不超过17万元。
多位受访的保险经纪人证实,和其他产险一样,如果上市公司受过罚、出过险,会对投保董责险的保费产生影响,费率将有所提高。
据了解,A股董责险的保额普遍在1000万元至1亿元,保费在数十万到上百万元不等。“1亿元是中位数”,韦莱韬悦的保险经纪人钟言说。
当然,也有“豪横”的企业愿意“一掷百万金”。美的集团(000333)不久前就发布公告称,将花费16万美元购买董责险,保额最高可达8000万美元。
正因为保额太高,国内保险公司通常不愿将承保能力放在一个客户身上。于是,董责险“共保体”就应运而生。
如果把董责险的保费比喻为一块多层蛋糕,拿走底层最大蛋糕的保险公司,就是共保体的首席承包方,各保险公司根据所得保费比例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
平安产险经常是“共保体”中的“leader担当”。
仅以湖北为例,目前有投保董责险意向的湖北企业中,平安产险正在跟进的已超过10家。
值得注意的是,同为证券市场,但A股、港股和美股有关董责险的发展态势,呈现出明显差异化。
A股市场:虽然有了新证券法的推动,但A股董责险购买率仍然较低,是典型的买方市场。
港股市场:港交所要求港股上市公司如果不购买董责险要进行预先披露,加上一直以来港股的赔付风险不高,需求和供给比较均衡。
美股市场:对在美股上市的中国企业来说,董责险就“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了。
近年来,因中概股面临的诉讼风险激增,让董责险成为美股上市企业的“必需品”。钟言称,早在2014年,中概股的出险率就高达30%,这也直接导致中概股董责险的承保能力成为稀缺资源。而在费率方面,今年赴美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的主要费率区间为10%-25%,相当于A股拟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费率的10-20倍。
“故意和欺诈除外”
在业内,有人将董责险形象地比喻为“公司的车险”。上市公司犹如一辆轿车,公司的董监高是“驾驶员”。当出现“剐蹭和交通事故”时,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这让“驾驶员”们可以安心开车,为公司的发展积极履责。
吕雷介绍,一旦董责险的保险责任触发,连诉讼费用都是由保险公司先行垫付。
但正如“肇事逃逸、无证驾驶”是商业车险的免责条款一样,董责险也有除外责任。
在财务造假事件爆出后,瑞幸咖啡将面临巨额的索赔和罚款,而公众最为关心的是,其投保的董责险真的会为之埋单吗?为回答这个问题,支点财经将A股和中概股董责险保单进行了对比。
美国丘博保险集团是美国四大上市保险公司之一,在其董责险保险条款中规定,被保险人任何故意不诚实、故意欺诈的行为或不作为,保险人将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平安产险在“平安A股公司和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保单中也明确规定,如果投保人有欺诈发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编造虚假销售行为,或虚假客户、伪造文件、虚构财务数据等欺诈、主观故意行为,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保险人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吕雷说,不论是在哪里上市,“主观故意”“欺诈除外”“刑事犯罪”都是董责险保单中典型的除外责任。不过,他强调保险公司对上述认定非常谨慎,往往需要依据法院的终审判决。
据了解,虽然投保率不高,但国内此前已有董责险成功理赔案例。最常被提到的一个案例是,2011年,广汽长丰(600991)因虚假陈述遭到投资者索赔98万元,因为提前购买了董责险,公司最终获得保险公司80万元的理赔。
吕雷提供的一份对比数据显示,相比今年一季度,科创板、创业板投保董责险公司的占比在二季度明显提高。
下图是截止一季度公开披露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所处板块分布:
图片来源:公众号Finline
下图是截止二季度的板块分布:
图片来源:公众号Finline
这或许源于注册制背景下,董责险对上市公司起到的额外助力作用。通常,保险公司会对欲投保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前期调查和风险点考核。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购买了董责险,在投资者们看来,意味着这家公司获得了保险公司的增信和背书。
记者丨肖丽琼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支点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