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专访安顾中国CEO思勇明:看好中国保险市场并积极布局 在华独资不是追求目标-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5:47:23]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即便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短暂挑战,但外资保险企业仍对疫情之后的经济充满信心,正在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步伐。今年6月,德国安顾集团通过其保险子公司斥资8.82亿元,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持有泰山保险2

即便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短暂挑战,但外资保险企业仍对疫情之后的经济充满信心,正在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步伐。

今年6月,德国安顾集团通过其保险子公司斥资8.82亿元,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持有泰山保险24.9%的股权,位列第二大股东。这意味着安顾集团正式进入中国财产险市场。此前,德国安顾集团已在中国投资一家合资寿险公司,即德华安顾人寿。

近日,安顾中国首席执行官思勇明(Jürgen Schmitz)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发生了新冠疫情,但安顾集团对进军中国财险市场的决定并没有迟疑,并看好中国保险市场的长期前景。“对我们来说,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市场,是我们重点培育的市场。”

安顾集团隶属于慕尼黑再保险集团,是德国和欧洲重要保险集团之一,业务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洲。2019年保费规模达190亿欧元,累计支付保户保险利益达170亿欧元。安顾集团于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在此次成立合资财险公司之前,已经涉足寿险、健康险、旅行救援及健康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于2019年10月成立中国区管理总部,即安顾中国。

思勇明强调,对于安顾集团来说,中国不仅是一个业务快速增长的市场,还是一个培育创新商业模式的试验所。他指出,中国在金融科技、数字商业模式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令人瞩目,安顾集团希望把这里的创新实践引入其他市场。“长期来看,中国与外界在保险业的交流一定是双向的。”

对于安顾的在华发展战略,他表示:“独资企业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总是希望建立合作关系,这是我们在扩张过程中一直坚持的。”

在华布局再进一程

《21世纪》:6月,安顾集团宣布通过其保险子公司斥资8.82亿元人民币持有泰山保险24.9%的股权。这一交易对于安顾集团有怎样的意义?对于双方的合作有什么规划?

思勇明:这次交易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安顾集团早在2005年便进入中国市场,7年前布局了人身险业务。通过此次交易,我们将正式进入中国财产险市场,这是对集团现有在华的人身险及健康险业务的补充,在华布局再进一程。

泰山保险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处于快速的扩张期,我们将致力于夯实泰山保险的增长势头,进一步加强市场布局。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数字化建设推动线上、线下渠道更好的融合。我们将充分调动整合各自股东的优势。安顾集团在保险领域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而泰山保险股东资源雄厚,其中包括山东最大的国有企业,我们在一起可以强强联手。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充分调动我们其他公司的资源,比如,注册地也在济南的德华安顾人寿,以及与长城汽车(601633,股吧)合资建立的保险服务专业机构。我们也希望能够把这些公司的资源整合起来。

《21世纪》:疫情有没有让你对这项交易的时机或金额感到迟疑?怎么看中国财险市场的前景?

思勇明:我们对这笔交易没有迟疑。首先,我们并不觉得疫情会对中国保险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可能会有一个短暂的下跌,但很快就开始复苏。我们认为,中国保险市场的长期前景没有发生变化。其次,在山东,德国安顾集团也有良好的合作基础,2013年我们与山东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德华安顾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德华安顾人寿在线上销售方面有很强的实力,这很好地弥补了疫情下销售代理无法见到顾客而造成的线下销售的短暂下滑。实际上,受益于线上销售,前五月德华安顾人寿的保费同比增长超过100%。

我们预计中国财险市场会继续增长,增速可能略低于人寿保险、健康保险,但势头依然是非常强劲的。财险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这个市场正在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比如“商车费改”给财产险公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意健险业务的市场机会以及责任险新产品的市场需求等。

《21世纪》:你觉得新冠疫情会给保险行业带来哪些长期的改变?

思勇明:首先,它将有利于线上发展,这已经在中国表现得很明显。中国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非常有创新能力,很领先,这种势头还在继续。就金融科技独角兽的数量而言,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毫无疑问,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德华安顾人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整个中国保险行业都在出现这样积极的变化,涵盖在线技术、在线销售、在线服务、在线运营,这将让我们的运营即便在疫情期间也富有韧性。线上渠道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我们也会继续推动这方面的发展。

另外,从需求角度讲,人们对保险产品重要性的认识也提高了很多。疫情暴发之后,对保险的需求很自然地有所上涨,这并非是短期的,我认为这个趋势会继续下去。

中国保险市场成熟度不断提升

《21世纪》:我看到你的一个采访,说你曾经学习过中国文化,还曾在北京大学参加过为期一年的交流项目。作为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德国人,你在中国销售德国保险时有经历过什么文化冲突吗?

思勇明:首先,我们在中国销售的是中国保险产品,你不能在这里销售德国产品,因为各国的法律法规是不一样的。另外,我们的销售对象是中国消费者,必须按照他们的需要来设计产品。

对于产品的理解,中外确实会有差异,我们因此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在中国,人们倾向于将人身险当成投资产品,而且是短期的投资产品。这实际上并不是人身险的本质。在德国,人们购买人身险是为了覆盖更长的时间,比如整个生命周期。在中国,人们会将人身保险政策与财富管理产品、银行存款的回报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人们忽略了保险可以帮你对抗风险。不过,这个传统的想法正在发展变化。

我觉得这不是文化差异,而是保险市场成熟度的问题。除了人身险,人们对其他产品的接受程度也在提高,如长期的重疾险。因此,在我们的人身险合资公司中,我们的重点也转向了保障型产品。从2018年开始,监管当局实际上已经出台了一些措施,以避免人身险成为短期的投资产品。在新的监管规则影响下,那些投一年就能有回报的人身险产品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对此表示欢迎,因为保障属性才是人身险的本质。

《21世纪》:总体而言,中国人身险的渗透率还远远低于德国吧?

思勇明:是的,中国在2018年的保险渗透率是4.2%,德国是6.4%。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个市场还将迎来强劲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看下各国历史就会发现,保险产品与GDP的比例是随着经济整体发展而增长的。在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国家将保险业当作重点产业之一来发展,这是非常明智的。我们预计中国保险业将在未来几十年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口老龄化。它将成为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推动因素。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会让中国的保险密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

不追求外商独资,愿意有合作伙伴

《21世纪》:你怎么看待外国企业和本土企业在中国保险市场上的关系?

思勇明:我们认为,当前,外企在这个市场上的份额仍然非常有限,人身险大概7%,财险大概2%。近期,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增长快于中资财险公司,这个趋势有望继续。另外,中国正在进一步开放整个金融行业,通过放宽某些政策和规定鼓励外国企业来华投资。这肯定会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了积极的信号。

至于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竞争,整个概念有点过时了,相信未来会彻底消失。我们是一个欧洲市场的领军者,当我们来到中国与这里的企业竞争时,我们使用的资源和人才、提供的产品都是来自中国的。虽然监管环境有所不同,但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最终这些差别都会消失,大家会同台竞技。

《21世纪》:去年底,德国安联集团在中国成立了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你们会追随他们的脚步吗?

思勇明: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是公司的法律架构,而是你的策略。我们不会照搬安联的模式。我们的策略是建立起彼此相关的业务,比如财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之间的互动,围绕这两个业务建立合作伙伴,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赋能的业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环节都不是零散的,地理上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协调的,从而不断巩固我们已有的业务系统。

我们总在寻找合作伙伴,我们希望跟有实力的中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另外,我们还在不断加强线上能力建设,不仅是要加强单个业务的数字能力,还要用数字策略加强各个业务线之间的联系。

总结一下,我们在华发展策略是业务网络、合作伙伴和数字化发展。独资企业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总是希望建立合作关系,这是我们在扩张过程中一直坚持的。

《21世纪》:除了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根据你多年来对中国市场的观察,中国保险业还在经历哪些巨大的变化?

思勇明:第一,这个市场的成熟度正在提高,很长一段时间在经历爆炸性的增长,虽然最近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有所减慢,但增长的势头依然非常强劲。整个保险行业与整体经济的互动、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等,都在日趋成熟。

第二,我们看到产品的架构也在日臻成熟,比如以往把保险当成储蓄,现在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保险的保护作用,其他险种的重要性也在提高,比如健康险,说明中国的保险业正在实现其保险保障的核心价值。在财险领域,我们看到部分非车险险种增长势头很快,比如说责任险,这与中国经济及行业成熟度提高紧密相关。还有一个趋势是,随着保险业成熟度的提高,现在有更多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在某些渠道上提供针对特定人群的定制化产品。

(作者:郑青亭 编辑:辛灵)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