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支农样本 | 农险保费收入5年涨了逾4倍,中国太保如何做到“后发制胜”-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5:41:39]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中国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数据显示,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3.3亿元,到2019年实现672.5亿元,年均增长23.52%,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农业保险大国。提供风险保障从2

中国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

数据显示,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3.3亿元,到2019年实现672.5亿元,年均增长23.52%,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农业保险大国。提供风险保障从2007年的112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6万亿元,服务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长到1.8亿户次。农业保险在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特殊险种,其发展固然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但同样也是财险行业的无奈之选:车险业务增速逐年下降,如何调整结构,提升健康险、农险等非车险业务占比,早已成为各家财险公司的共识和当务之急。

中国太保产险从2015年开始全面深入农业保险经营,5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收入从11.55亿元增至2019年的59.75亿元,市场地位稳居行业第三,并成为第二家获得全国所有区域农险经营权的保险公司。

特别是今年第一季度,在农险淡季,以及疫情和猪瘟双重冲击下,太保产险农业保险业务收入依然保持了70%的增速,领跑行业。

太保产险农险业务实现持续高质量增长有何秘籍?疫情对农业保险发展提出了哪些重大挑战,信息化技术在其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近日,中国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为我们揭秘太保产险的农险生意经。

▲中国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

一季度农险增速达73%

《国际金融报》:第一季度,太保产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90.44 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车险业务收入235.24 亿元,同比减少0.5%;农险等非车险业务收入155.20亿元,同比增长32.5%。原因是什么?

顾越:今年第一季度,太保产险农业保险开局全面跑赢行业,增幅达73%,高出行业52pt,市场份额提升3.6pt至13.3%,增量保费超10亿元,为全司贡献了29%的增量保费。能实现高质量增长,我认为这主要是太保产险五年来转型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我们的发展并非只是简单数量上的发展,更多的是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所焕发的生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基于农业保险的特质,我们以前也很少强调这个领域的开门红,没想到第一季度能发展这么好,但这并非当期动作的体现,而是长期的积累成果。

以政策性农险为例,每年上半年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招投标的高峰期,但并不是说在这个时间节点直接参与招投标就行,这个时候考验的是中国太保产险在服务、技术、人才等综合领域的能力。

今年疫情期间,中央强调“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复工复产”,我们一方面做好自身抗疫,另一方面在助力抗疫、助力复工复产上做了大量工作。根据疫情期间地方和企业不同的风险特点,我们设计了完整的风险解决方案,帮助地方政府加快复工复产复市复商,这期间我们送出了1000多份风险解决方案,涵盖中央部委和各级政府。

其中在“农”字头相关方案中建立一条社会民生的保障供应链。疫情期间全国封城封乡封路,广大居民的民生需求涉及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针对这些需求,我们创新设计开发了“农供保”,以应对疫情期间由于各种风险造成社会民生保障供应不稳的问题,该产品在疫情期间大受欢迎。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后发制胜

《国际金融报》:能否谈谈太保产险五年来都在哪些方面做了转型创新?

顾越:2015年,中国农业保险市场上,有几家保险公司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强大的人才队伍、过硬的技术基础。因为其业务能力强,市场份额高,所以具有极大的话语权。这个时候,太保产险作为农业保险市场的新进入者,能否通过独特的竞争优势而取得后发优势,成为关键。

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保险之初,首先就制定了“双创”策略。“双创”首先是技术创新,要做到技术领先。2015年太保产险开发的“e农险”,每年迭代一次,今年准备发布“6.0”版本。

经过5年的发展,“e农险”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农业保险技术的行业标杆。“e农险”涵盖技术非常广泛,有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大数据的技术。今年我们聚焦的是物联网技术、边缘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技术上的创新,通过“e农险”,实现了承保和理赔的一体化,农户和经营者一体化,前端的数据采集的和后端管理的一体化。

在疫情期间,尤其是春耕的关键时间点,“e农险”的技术优势在承保和理赔方面得以突出体现。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如一个拥有600多亩农田的合作社农户,蔬菜在低温中受损。但因疫情期间封城封路,使得传统的现场查勘无法进行。而通过我们“e农险”的自助查勘,农户远程上传理赔材料,后台第一时间核损,马上支付赔款,帮助农户迅速恢复再生产。可见,农业保险在春耕生产等重要时点的时效性要求很高。

再比如,内蒙古一位农户要为他的12000头奶牛投保养殖保险。在同样没有办法到达现场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无人机进行智能点数;人工养殖海产品出险,我们则采用深海探测生物数量清点技术,既准确,时效性又高。当在我们向地方政府、农业合作社进行技术演示的时候,很多已经超越了他们的想象。总体上来说,在农业保险技术方面,“e农险”在业内已遥遥领先,并在政府、农户和市场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今年,太保产险将致力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场景化应用,通过在地块、环境等加载多种传感器,精准分析地块地力、酸碱成份等数据,指导农作物种植品种选择,科学提高土地产量。

今后我们的目标不仅提供农业保险,更要提供农业生产服务,输出技术生产力。

“双创”模式的第二个“创”就是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比如,海胶集团天然橡胶收入保险项目在2018年8月正式完成出单,成为当时全国农险单笔保费规模最大保单,是太保产险产品创新推动业务拓展的典型例子,为公司拓展重大项目积累了重要经验。

2019年,全司累计开发农险产品2608款,其中种植业产品1348款,养殖业产品741款,林木业产品468款,涉农类产品62款。创新农险业务为约200万户参保农户提供风险保障额度约2000亿元,同比增幅达到51%。

大灾保险落地方面,已在山东、江西、辽宁、湖南等10个粮食主产省67个县实现签单大灾保险1.6亿元;“保险+期货”项目上期所、大商所、郑商所共立项60多个,提供风险保障约29亿元;收入保险方面,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开展了玉米、大豆区域产量/收入保险创新试点,提供风险保障约11亿元。

我们常说国外的农业保险做得很好,是因为他们大量应用现代技术,从这个角度看,随着太保产险在专业领域的不断积累、在物联网方面的深化发展,未来我们对风险的认知、对风险的管理颗粒度将更加精细化,太保产险在农险方面的发展空间也将非常大。

探索农业生产全链条

《国际金融报》:疫情期间,农业保险是否遇到了新问题和新挑战?信息技术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顾越:从传统农业保险角度看,太保产险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已经超越了传统农业保险的一般需求。我们开发了很多创新工具,比如,我们现在有一支无人机大队,包括有固定翼的、有旋转翼的等无人机逾400多架,可以满足不同的场景需求。

但从农业保险的未来发展来讲,我认为存在两个新的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二元主体”。

所谓“二元主体”,其一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二是农户。以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还不是很多,所以太保产险相对更关注和服务于农户,现在国家鼓励集约经营,新型经济组织随之增加,针对这部分群体,则需要我们进行区别于传统作业方式的定制化生产。

去年10月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特别提到“保险+”,讲到订单和保险之间的结合,也就是指“个性化定制”。从某种程度讲,传统保险模式不一定适应“个性化定制”,需要进一步改良。二元主体的发展带来了新要求,尤其是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是市场主导,而非政府主导,需要精细化设计,所以太保产险“e农险”要更新到“6.0”版本,要在技术上创新,搭建物联网去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第二个趋势是农业保险的焦点将从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业生产的全链条。

这是从农业保险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的。比如,新型农业主体在农业生产中存在保险需求,同时在融资、交易等农业金融方面也存在相应需求,这是传统农业保险不涉及的,产业链的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从保险保障方面相应地进行创新。

从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角度看,现有农业保险很难涵盖完整的农业生产全链条。在我们跟部分新型农业主体交流时,明显发现他们提及农业保险内容变少,更多地会去关心融资、交易对手的风险与配套保障方面。所以太保产险研究的不再是纯农业保险范畴,而是在全产业链条上探索。

事实上,农险也已经成为太保产险所有业务板块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板块。我们每年花在农险技术研发上的成本是1亿元,且已经连续投入5年。我们同样重视农险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今年公司整体人力压缩的情况下,农险板块依然保留了200个招聘名额。

我们非常看好农险的发展前景,国家出台的系列利好政策,也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