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发芾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就《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独立险种的政策地位,并拟从原先15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扩展至原则上每个省份1个试点城市。试点期限为2年。
长期护理险是指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失能,为长期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独立于其他社会保险的一个新险种。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分为五种,长期护理险真正推广实施后,就成为社会保险的“第六险”。
由于年老等原因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无法照顾自己,生活陷入困顿,是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重大不幸。前些日子引起轰动的陕西某男子将79岁瘫痪母亲活埋的新闻,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人年老失能,如果不是儿孙绕膝,他可能就面临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自生自灭的局面;即使有儿有女,但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储蓄,儿女也不富裕,那么他将成为全家的负担和累赘,虽然不至于被晚辈活埋,也会严重影响儿女们的生活质量,久病床前无孝子,完全失去了体面及尊严。显然,老来失能后的生存和护理问题,应该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尤其在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的情况下,失能者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
中国传统上是养儿防老,老年失能后的护理照顾,当然是儿孙们的责任。为了让后辈能够承担起为失能父母养老送终、床前尽孝的责任,古代中国还发明了孝道和因果报应的说法,以震慑不孝的忤逆。但事实证明,困难家庭很可能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那么,国家财政为失能者的生活与护理付费,可以吗?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遇到不幸,国家承担起救助护理的责任,是完全应该的。但这需要很大一笔财力,如果国家财政实力不够雄厚,那么,国家也不可能背负得起这份社会救助性质的补贴。所以,通过强制性的社会保险来筹集资金,就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果一个人在能够赚钱的时候,就参加一种社会保险,缴纳一定的费用,为保险基金积累做出贡献,到将来因年老或疾病失去自理能力的时候,他就可以从保险基金获得一笔资金,支付护理的费用,直到他恢复健康,或者直至他相对体面地离开人世。从总体来说,强制性的社会保险比自愿性的商业保险效果更好,因为人们对于未来普遍短视,考虑不周,往往侥幸地认为自己的未来比别人更为幸运,灾难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不会主动未雨绸缪,提前谋划购买商业保险。这就是必须实行强制性社会保险的理由所在。
从近日发布的《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来看,此次虽然在全国各个省份都有试点,但覆盖面仍然狭小。即使在试点城市中,也仅仅在城镇职工中试点,并没有向城乡居民延伸。按《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长期护理险将实行用人单位和个人按照1∶1的比例共同负担保险费用。在参保者遇到失能情况且达到一定的时间,经有关部门鉴定认定为失能需要护理时,就可以由长期护理险基金支付护理费用。对于城镇职工来说,这当然是一大福音。不过,如果在全体城镇职工中进行长期护理险,对于目前经营困难的企业来说,可能又是一笔较大的负担。这恐怕成为制约长期护理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实生活中,最需要解决长期护理问题的人,还不是城镇职工这个阶层的人。城镇职工只要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一般会有一份正规的社保养老保险,退休后有一定的养老金收入。即使在失能后需要长期护理时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但至少不至于成为家庭的负担和累赘。相对来说,收入非常低,养老金非常少的城乡居民,是比城镇职工更需要关照的庞大群体。城乡居民尤其农村居民,辛苦一生可能并无什么积蓄,养老金也极其低廉,如果不幸而失能,那么境况就相当不好。如果长期护理险能够覆盖这个群体,将会解决非常大的问题。城乡居民参与护理险的最大瓶颈,仍然是供款来源的问题。城乡居民自身收入有限,他们也不像城镇职工那样还有一个单位可以依靠。他们参与护理险,谁来解决这个难题?这也正是城乡居民虽然对长期护理险更有需求,但却没有列入试点的原因。将来长期护理险要普遍实施,城乡居民恐怕是不能忽视的群体。
人们对长期护理险还有一些担心,突出的如鉴定标准问题,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被认定为确实失能,需要由社保基金支付护理费用?失能不像失业、退休、恶疾、生育、工伤一样有非常明显的外在标志可以证明险情已经发生,社保基金应该启动理赔。有些失能可能是伪装出来的,不经过长期观察和细致诊断很难鉴别真伪。显然,这里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参保者很可能夸大自己的疾患,谎报失能,骗取保险;鉴定机构为了防止被欺骗,可能坚持更为严格苛刻的标准,这样又会把真正需要服务的失能者排除在外。如果出现这种博弈,那么结果一定是严重打击人们的信心,使这一保险变成鸡肋。这也是长期护理险面临的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