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迎来破局之年。早在年初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再被提上议程,银保监会相关人士在今年1月13日表示,下一步把第三支柱的改革纳入国家重大改革内容,并把“第三支柱”的发展作为国家重点战略,纳入到“十四五”规划之中。推进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迫在眉睫。
截至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比达12.6%。中国的老龄化、长寿化正在催生一个巨大的养老服务市场,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去年,我国养老服务市场规模已达4.4万亿元,未来4年,这一规模将直接跃至13万亿元。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9年,有近10家保险公司布局养老产业,形式主要包括建设养老社区、开设医院、成立养老服务公司、启动养老战略等。其中,投资养老社区成为保险公司切入养老产业的主流选择。此外,保险行业此前就已打造的“医养结合”的模式也在进一步扩容。
进入2020年,保险公司布局养老仍有加速之势。
险企热衷布局养老社区 分析:与保险公司资产匹配度高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去年,投资养老社区依然是保险公司布局养老产业的主流方式。
作为监管批准的首个保险资金投资养老社区的试点,泰康保险的养老社区泰康之家已有十余年,在多家进入运营阶段后,2019年其布局仍有加速之势,共有2家新养老社区开业、2家新养老社区动工及竞得3个新养老社区地块。目前,泰康之家已完成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亚等18个城市的养老社区布局。
去年,太保寿险、人保寿险和君康人寿也相继在杭州、大连、北京、上海等地展开布局。
实际上,不止是2019年,此前,投资养老社区也是保险公司投资养老产业的主要方式之一。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新京报记者解释称,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养老社区这种模式是最容易管理的,并且投资看得见,养老社区建起来之后,都成为了险企的自有产业,建筑、设备、绿植都是财产,可以作价评估,反映在公司的账面上。另外,这种模式也与保险公司的资金投资回报模式比较匹配,寿险公司的资金金额较大,是长期资金,且以负债的模式来做资产,这使其对投资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做养老地产产业比较合适。此外,养老社区的投资回报期非常长,可能是二三十年或者五六十年,只要养老社区还在,就可以无限期获得回报,所以这类投资与保险公司资产匹配度较好。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养老服务产业的一大特点是投资周期长,而且投资回报相对长远一些、慢一些,所以,投资养老服务产业需要有一种长期投资的理念,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太短视。
入住居民以高净值家庭为主 有养老社区月租高达单人6000元
险企布局养老社区已有多年,运营情况如何?
合众人寿旗下的合众优年(武汉)养老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3年,旗下拥有武汉、沈阳、南宁三家优年生活养老社区。合众人寿相关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介绍称,武汉、沈阳的社区,都是分为CLC(协助照料区)和AAC(活跃长者区)两个区域,其中,CLC区域的入住率都在90%以上。
此外,记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苏州、武汉六地社区已开业,全国入住居民超过3300人。以北京的泰康之家·燕园为例,自2015年一期开业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现独立业态99.7%的入住率。
保险公司旗下多为中高端养老社区,不仅有入住门槛,每个月的“房租”也并不便宜。以泰康之家为例,客户购买“幸福有约”等年金保险产品后,获得养老社区的保证入住权和优先入住权。此外,入住养老社区的费用由入门费(数十万元不等)、乐泰财富卡和月费组成,入门费与乐泰财富卡都是一笔一次性缴纳且可退还的押金,缴纳入门费方可获得泰康之家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缴纳乐泰财富卡的费用,可获得乐泰财富卡会籍,月费则包含房屋使用及居家费用,是居民须按月缴纳的费用,餐费及其他收费服务,按照个人需要付费使用。以入住泰康之家·燕园独立业态的最小户型为例,购买乐泰卡之后,单人入住的费用每月6000多元起,两人入住每月的费用是8000多元起,包括居住和娱乐,不包括医疗和护理费,餐费刷卡消费。
新京报记者此前走访保险公司旗下的养老社区时了解到,养老社区针对老年人服务还是很有特色的,除了一些量身打造的硬件设备(比如适合老年人使用的跑步机)、贴心服务(例如食谱定制)等之外,养老社区所对接的医疗资源、看护资源甚至殡葬资源,也让不少入住过老人的家属满意。
北京市的杨文(化名)曾有老年家属住在保险公司旗下的养老社区,主要是因为老人已经失能无法自理,且身体患有疾病,需要时刻救助。她对记者表示:“养老社区的医疗设备和条件很不错,送去之后子女也省心,也不用专门雇保姆看着了,一天大概花700块钱,经济上还是能承担的。其实不只是老人在世的时候能感受到服务不错,老人去世的时候,我们家属是很难受、很慌乱的,也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后续的一些事情,但是养老社区会提供这种服务,感受挺好的。”
服务质量是关键 专业护工短缺成难题
董登新认为,养老服务的质量最重要,要用服务来打造品牌、打造特色、提高附加值,但目前国内的养老服务质量还跟不上,这其中,专业人才短缺是最大的问题。
根据法兰克福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前首席研究员伯兰德·卡西2019年在某论坛主旨演讲中提供的数据,在中国,到2060年,大概只有100万老年人护工,只占劳动力人口的0.13%,这意味着8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与护理人员数量的比例将达到1比230,相当于230个8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一名护工。
显然,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养老护工短缺问题,也将成为保险公司发展养老社区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新京报记者了解到,保险公司目前主要采取内部培养、与院校合作培养等多种方式,增加护理人才的供给。
新京报记者也了解到,对于泰康之家而言,护理人才的短缺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较大困难,泰康主要从三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包括整合企业医疗资源,自建护理学院,定制化培养高级人才;与大中院校深度合作,共同创办教学基地,定向培养“泰康班”;拓展成人职业教育,为有转职需求的成人提供培训等。
不过,董登新认为,专业护工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是观念的改变,不能总认为护工不需要文化,是低端劳工。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护工的专业培训力度。“专业护工是一个需要体力和脑力的岗位,劳动强度较大,但他们的待遇并不高,在武汉,小型养老院的护工一个月收入只有两三千元。但反过来说,也只有提高了护工的专业素养,待遇才能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保险行业“医养结合”模式的参与者也在进一步扩容,也有一些险企通过优先布局医院来切入养老产业。
去年10月12日,前海人寿全资建立的三级综合医院——广州前海人寿医院一期正式落成并进入试运营阶段。
老人保险、看护机器人或成险企入局“新武器”
虽然保险公司正积极布局养老社区,但董登新认为,养老社区并不会成为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选择。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养老服务主要分为轻资产型、重资产型两类,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就属于轻资产型;机构养老则属于重资产型,包括一些中小型养老院及养老社区等。民政部主张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这将覆盖95%以上的老年人群,而养老机构覆盖的老人人群比例则约为3%~5%,这类养老机构准入门槛较高,费用也不便宜,主要适合高收入人群。
不过,即便仅有5%的老人比例,人数也超千万人,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一数据仍将扩大,因此,养老社区仍是一个不小的市场。此外,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其天然与医疗、保障、个人资产管理等相互关联的属性,决定其介入养老产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直接的方式当属老人保险产品的开发。如今,虽然我国老龄化趋势在加深,但针对老年人的保险却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负责人刘宏健表示,下一步,监管部门将研究制定《关于丰富保险产品供给,鼓励产品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各保险公司切实提升产品开发和服务能力,结合老年人风险特征和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专属产品,重点在老年人需求比较强烈的疾病险、医疗险、长期护理险、意外险等领域进一步提升产品供给。
除此之外,科技的力量也有望成为保险公司深度参与养老行业的“催化剂”。王国军对记者表示,一些医养结合的项目,有人工智能和没有人工智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突然间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如果有机器人在身边,就可以立刻把消息传到保险公司,再由合作的医护人员到场解决。甚至有可能在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前一两天,人工智能就已监测,进行前期的预防。未来,可能一张床、一个智能马桶,都会成为监测装置,可以时刻监控老人的身体指标状况,随时随地收集数据,从而做到前期预防,这样保险公司的赔付也会大幅减少。
“但要达到这种水平,需要很好的人工智能,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发力度还比较弱,保险公司投资这个领域,用人工智能来代替人力,不仅可以为客户省钱,保险公司也能通过各种设备收集更多的数据,从而化解、降低风险。同时,与投资养老地产相比,回报率可能比养老地产更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