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肖扬
2019年已经过去,这一年,监管的柔性引导与硬性监管相结合,在推动保险行业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这一年,对外开放、公司治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康保险保费增长等成为保险业热词。这一年,行业发展也出现了财产险行业增速下降、中小险企生存压力加大等新情况。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行业的深刻变革中,2020年,保险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如何从发展的视角寻找新的增长点?面对新技术变革引发的客户需求变化,险企的发展战略又当如何调整?中小险企如何在变革中寻找突破路径?
强监管持续升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监管部门继续以严监管明示,围绕行业痼疾,出台以“公司治理”“产品监管”“内控监管”“险资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监管”等为主要内容的政策,监管函、罚单数量、罚款金额都在同步缩减,也从侧面印证了“严”监管的成效。
今年初,监管部门再度对2020年车险走向定调:“加大车险整治市场乱象力度,加大高管人员责任追究力度,加强考核政策窗口指导,继续推进车险综合改革研究”。
有多位保险业内人士向《金融时报》记者预测,强监管绝不会是一阵风,而是常态化,2020年,监管的主旋律还将继续“严”字当头。车险、电销、中介尤其是互联网保险将被重点关注,而监管处罚力度加大、机构与人员双罚制等趋势也将延续至2020年。
2019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11条举措中,就包括:“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取消30年经营年限要求”。显而易见,2020年,保险业对外资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速度也会越来越快。面对发展历史悠久而更为专业的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留给中资险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时间已经不多。“目前的国内外形势都表明,已经不允许中资险企慢条斯理地作出改变。”专家一语中的。
近期,银保监会召集包括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等在内的10家保险公司开展车险集体监管谈话。从车险市场来看,以强监管态势,引导车险企业尤其是头部险企加快车险综合改革,带动行业大踏步向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转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相信这也是此次银保监会约谈10家头部财险公司的用意所在。
抓住对外开放契机时不我待
2019年以来,已有5家外资保险机构开业(其中一家获准开业),分别是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交银康联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安联(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中信保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准开业)和大韩再保险有限公司。
不难看出,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措施进一步落实,不仅为中国保险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也为保险业的全球化崛起和增强我国经济韧性打开了想象空间。市场预测,外资保险机构在2020年还将会有更多重大变化。
2019年12月26日,友邦保险在官网公告称,拟将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改建为友邦全资控股的人寿保险子公司,名称拟定为“友邦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并将友邦保险有限公司在中国内地的现有其他分支机构改建为寿险子公司下属分支机构。这是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政策放开后,首个明确宣告将推动实施全资控股人寿保险公司的外资保险公司。如果友邦“分改子”改建事宜获批,其有望成为我国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的寿险公司。
今年1月2日,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副主任刘宏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外资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一些先进的理念和经营技术,能够为国内保险市场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对于完善市场体系、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促进中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也能够作出积极的贡献。
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也表示,这些年来,我国通过扩大保险业开放,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开放来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技术,在商业保险产品开发过程中,凡是有利于增加有效需求、增加有效供给、有效控制风险方面的国际经验,我们都会认真借鉴学习。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为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发展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市场营商环境。与此同时,银保监会将持续加强监管制度的建设,完善审慎性的标准,不断完善与开放水平相适应的监管方式方法,确保引入的机构具有优秀的专业能力、良好的风控能力和充足的资本实力,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重构新价值链是新周期下的战略选择
“如果没有组织架构的调整,就没有商业模式的变革”。在保险行业的深刻变革中,组织架构调整也是当下行业的热门词汇。
中国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近日表示,组织再造、重构新价值链是险企在新周期下的战略选择。“小逻辑要服从大逻辑,企业逻辑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逻辑;公司经营的逻辑要紧紧围绕客户的逻辑;行业逻辑一定要体现和适应时代的逻辑。周期很难穿越,只能去适应。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去认真地适应和融入这个时代的大逻辑。”顾越强调。
从行业发展看,随着客户结构的转型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保险客户需求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由过去盛行的“人海战术+产品”运作,到现在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加客户经营,使得行业在粗放式发展阶段所采取的要素驱动和效率驱动的模式已经表现出增长乏力、后劲不足的问题。
在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徐敬惠看来,“未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走精细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夯实行业,才能激活增长动能。唯有深刻洞察底层逻辑变化,才能赢得主动。我们应该相信逻辑,不要相信奇迹。未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走精细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夯实行业,才能激活增长动能。”
从行业未来增长空间的视角出发,徐敬惠提出了从三方面构建未来能力体系的一些思考:第一,加强市场覆盖度,获取保险风险标的的扩容空间,打造无缝隙的客群覆盖与触达能力,打造无偏差的客户需求的识别能力,打造无漏损的客户需求对接能力。第二,加强风险覆盖度,获取可保风险边界延展的空间。谁有能力获取更全面的风险数据,谁有能力精准定价风险,谁有能力做好风险管控,谁就能更好地抢占可保风险边界延展的空间。第三,加强服务的覆盖度,获取风险管理生态发展空间。谁有能力有效地整合资源,谁有能力建立开放与共生的能力,谁就能更好地抢占风险管理生态发展的空间。
“未来,随着消费者权益意识的觉醒,脱离客户需求的产品主导以及渠道主导的经营模式将陷入越来越严重的市场失焦的困境,这需要保险公司构建起对客户需求洞察的能力,构建发现客户真实需求的能力。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起点,解决客户想要什么的问题。”徐敬惠还补充道:“对个险渠道来说,盲目的需求问询和产品推荐,相较以往更容易消耗客户的耐性,错失客户接触的机会。对代理人来说,赋能愈发重要。在价值转型过程中,同样需要最精准地识别银行销售场景下的保险需求,使保险产品能够有效地对接银行客户的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需要,这背后考验的是保险公司强大的中台。”
保险科技或成转型突破口
在“智能+”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保险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2020年,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保险科技或将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破局的关键。
业内人士指出,保险科技将从产品、营销、承保、理赔、运营等所有环节重塑保险价值体系,彻底改变保险行业的传统风险管控模式。2020年,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一方面,中国保险业面临市场持续增长、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客户保险意识崛起等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部分保险公司由于长期粗放经营面临着综合成本率高、客户触点低频、欺诈风险高等挑战。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构了保险价值链。”有保险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这两个领域的变革,将对保险产生巨大冲击。因为保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风险、不确定性和预测的管理。与此同时,区块链催生全新的保险商业模式。就保险而言,数据和信用更是息息相关。区块链将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一起,对保险产生迭代性的影响,并将从根本上改变保险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也许是中小保险公司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在庞大市场空间内,中小保险公司的崛起具有很多想象空间。同时,随着新技术应用的日趋成熟,也为中小保险公司的崛起输入了新动能。
2019年,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这意味着生存的大问题。在互联网消费浪潮之下,互联网保险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配合高流量的消费场景以及便捷的全流程线上体验,为险企带来许多曾经被忽略或难以触及的客户,客群覆盖与触达能力实现显著提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关注用户需求、风险量化匹配、数据高效决策、系统动态沟通、价值组合传递等方面,从而提升服务水平和层次。2020年,中小保险公司应积极利用金融科技等新技术,探索出一条推动健康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