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谦旗下的“准上市险企”国华人寿再放大招。
天茂集团于12月11日晚间公告,该公司持股51%的控股子公司国华人寿拟与公司第一大股东——新理益集团共同发起设立国华兴益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筹)。
此前,天茂集团(000627,股吧)正推进吸收合并控股子公司国华人寿交易案。股份吸收合并完成后,国华人寿将整体登陆A股市场,正式成为A股第六家上市险企,也将成为首家在国内上市的中小型保险公司。
三年后再度出击保险资管
天茂集团是刘益谦资本布局中的最重要一子,国华人寿则是天茂集团旗下最核心的业务板块。
国华人寿成立于2007年11月,总部位于上海,注册地湖北武汉,经营范围为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各类人身保险业务。目前国华人寿的股东共有7家,天茂集团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51%。
2019年12月11日,天茂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同意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起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议案》。根据公告,国华兴益资管公司注册地址暂定设于上海,计划注册资本5亿元。其中国华人寿拟投资4亿元,出资比例80%,新理益拟投资1亿元,出资比例20%。两发起公司均使用自有资金。
这并非国华人寿首次拟筹建保险资管公司。早在2016年,国华人寿便拟与新理益集团共同出资1亿元发起组建“国华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筹)”,其中:国华人寿出资人民币8550万元,占国华资管85.5%的股权,新理益出资人民币1450万元,占国华资管14.5%的股权。
相较三年前筹建信息,此次有两点主要变化:一是注册资本金从1亿元提升到了5亿元;二是公司名称变为“国华兴益”。
根据相关监管规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其注册资本应当为实缴货币资本。
天茂称设立保险资管公司是为了提升公司保险资产管理的专业水平。公告显示,“国华兴益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筹)”将在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借助国华人寿和新理益双方股东在投资方面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储备以及投资经验,进一步加强自身资产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拓展第三方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市场。
对于正在筹备曲线上市的国华人寿来说,增加一张资管牌照无疑有利于增强其整体实力。相较处于调整周期的财险业,身处寿险军团的国华人寿近年来经营表现十分优异,自2014年进入盈利期后,每年净利润均超10亿元,2018年净利润达20.55亿元。截至2018年末,国华人寿未分配利润已达67.26亿元。
不过,国华兴益资管公司的设立还有不确定性。目前,国华人寿与新理益尚未签署《国华兴益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筹)发起人认购协议书》。此后,国华兴益保险资管公司的筹建还需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并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核准。
此外,由于此次拟发起成立保险资管公司的便是刘益谦的子公司和“重孙“公司,此次交易亦涉及关联交易问题。公告披露,天茂控股股东新理益成立于2000年1月25日,持有该公司37.83%股份,为公司关联法人。因此本次交易构成了关联交易。本次关联交易金额4亿元,占天茂集团2018年12月31日经审计的净资产189.92亿元的2.1%。
多险企酝酿设立保险资管公司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除了筹备多年的国华人寿,中华联合也早在2016就开始筹备成立保险资管公司,最近获批开业的安联控股也有意设立保险资管公司。
数据显示,2003年至今,保险业已经成立了27家综合性保险资管公司,11家境外投资子公司,16家保险系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和8家养老金管理公司。
保险公司纷纷寄望保险资管牌照的背后,是保险公司拓宽投资业务范围的诉求,资产管理公司能做原来资管中心不能做的事情,比如吸纳外部资金,自己发行资管产品,做第三方理财等。
根据相关监管规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以下全部或者部分业务:(一)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人民币、外币资金;(二)管理运用自有人民币、外币资金;(三)开展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四)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五)国务院其他部门批准的业务。”
截至2019年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7.78万亿元。保险资管现在已经不单是作为母公司保险资金的管理者,受托管理的非保险资金已达1.5万亿以上,在长期配置和大类配置方面有核心专长。
近日,保险资管再迎利好。11月22日,中国银保监会就《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接资管新规。《办法》明确保险资管产品的投资者可以为自然人,受到业内重点关注。
“保险资管不仅可以向合格自然人投资者发售产品,还允许委托代销,相当于发放了一张新的牌照。”一位大型保险资管公司人士欣喜地表示。
当然,随着资管新规落地,泛资管成为大势所趋。不仅保险资管管理的资金越来越多元,保险资金委托券商、基金等机构开展投资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见。
目前,大多数保险资管公司已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夯实核心竞争力,建立自身投资特色;另一方面注重第三方业务的拓展。一家保险资管公司负责人告诉券商中国记者,从险资的发展趋势来看,发展第三方业务是必然。随着资管行业壁垒被打破,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加上产品日益标准化,跨界竞争成为必然,“保险资管”这种身份特征越来越淡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券商中国。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