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此关键时间点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于保险业而言,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功能”。回顾近三年,保险业的回归保障之路走得艰辛但却坚定不移。
此前,有部分保险公司、保险代理公司难以抵御利益诱惑,不惜损害消费者权益,不仅给客户造成直接利益损失,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保险公司诚信及保险事业前途的普遍质疑。产品选择迷茫、缺少跟踪服务、理赔难,都是保险行业存在的“痼疾”。面对险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博弈”,乃至保险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风险保障能力的不足,如何让保险回归保障本质,进而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在历经痛定思痛的反思与变革后,监管部门着力于引导保险业开始从各个方面加强综合治理,努力促使保险业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国民生产生活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
2017年监管部门下发的“1+4”系列文件,从治乱象、防风险、补短板和服务实体经济四个方面进行总体部署,为近三年引导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纠偏厘清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导。
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寿险业转型本意正是回归保障。保险公司积极调整业务结构,一改重理财轻保障的产品业态,一面主动压缩中短期存续产品,一面加大长期保障型产品布局。从2018年保费受挫到2019年保费回暖,中短期业务保费收入占比由2018年的31%降到4%,寿险市场正逐步适应由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的发展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在推动行业“转大弯”时也在灵活应对风险变化。比如,为防范长钱短配问题带来的利率风险和再投资风险,银保监会近日对两全保险产品的设计期限适当“松绑”,这为保险公司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防范利率风险、化解现金流压力带来帮助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保险产品供给。
无论是从政策还是从市场需求层面,保险产品回归保障本质是大势所趋,而对于商业保险公司来说,则需抓住转型机会,在产品附加服务、新科技应用、新型态产品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才是制胜之道。
近日,银保监会党委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要求,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发挥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工程。同时,聚焦扶贫、养老、健康、医疗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调动各类金融资源,支持消费升级和民生改善。
在民生领域,为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医疗健康保障需求,险企纷纷投资医疗健康产业,力求利用自身优势化解我国医疗资源紧张、保障不足等问题,另外也能通过股权纽带投资医疗机构,更好地帮助保险公司收集保险数据资料,优化产品定价。与此同时,商业保险也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力手段。险企以轻资产或重资产的方式进入养老产业,采用“保险+养老社区”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保险保障、养老服务和财务管理。
从支持国家战略层面来看,险企不断加强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和进出口贸易提供特色保险服务,为跨境投资和贸易合作保驾护航。保险资金不断流入实体经济。今年前三季度,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17.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4%。其中,险资支持“一带一路”投资9600多亿元,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调发展分别约4200亿元和1700亿元。
自2017年开始,保险业进行了艰难的转型,“回归保障本源”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到2019年,保险业各项指标开始向好发展,转型升级成效初步显现。与成熟保险市场相比,我国保险市场还处于非常“年轻”的阶段,只有经历过“刮骨疗毒”的蜕变,保险业才能在稳定、有序和增长的环境中继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