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季度,已有不少险企为明年的“开门红”做准备。近日,中国人寿推出国寿鑫享至尊年金保险(庆典版),被保险业界视做打响了2020年人身险市场“开门红”备战第一枪。
从过去经验来看,“开门红”时期,险企投放产品多为短期、理财或趸交等较为简单易懂的产品。近两年,在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源的过程中,产品结构出现了明显调整。部分险企已开始逐步淡化“开门红”这一概念。从今年已经过去的“开门红”销量来看,上市公司险企策略不同,这一阶段保费增长也呈现分化发展趋势。
与之相呼应的是,日前银保监会发布前8个月人身险公司经营情况,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达22359亿元,同比增长近10%。与去年负增长的态势相比,今年以来人身险市场整体状况向好。特别是今年不少险企淡化“开门红”概念后,使得人身险市场产品结构调整效果显著,二、三季度规模发展无明显落差。
上市险企“开门红”保费增速分化
年初的“开门红”阶段,4家上市险企的策略已呈现不同的分化趋势。太保人寿和平安人寿保费增速有所回落。而新华和国寿则实现一定规模的业务增长,也由于“开门红”业务的拉动使得前三季度整体保费增速得以平稳。但总体来看,上市险企均更加注重深化转型,开始淡化“开门红”概念。
具体看来。一方面,太保人寿和平安人寿两家上市险企在今年坚定转型道路,“开门红”阶段,其新单增速为负数,导致整体增速下降,但从价值率的角度来看,平安反而有所提升。对此,华创证券研究员洪锦屏对此表示,其根本原因在于短期内,各家公司的策略选择不同,新单规模与价值率之间的博弈导致新业务价值增长结果不同。而平安在业务结构优化、价值率提升的同时保证了规模没有出现大幅下滑,而新业务价值则实现了小幅增长。
另一方面,国寿和新华在今年上半年的策略较为积极。两家险企在“开门红”阶段均推出了高预定利率年金险产品,与去年同期增速水平相当。从结果来看,国寿上半年实现了新单规模与价值率同步提升,带动新业务价值增长在20%以上,渠道和产品结构均有所改善,重振国寿战略取得初期成效。
整体上,从一季度行业发布的数据来看,受多方因素影响,大型险企在“开门红”阶段的销售力度不如以往,销售均衡、常规化经营成为更多险企的选择。
“开门红”反映供求关系变化
在很多业界人士看来,大型险企淡化“开门红”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险行业转型趋势的。最开始之所以有“开门红”这一概念,与险企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关系分不开。
从“开门红”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早形成“开门红”的概念是每年年初保险产品供需双方匹配的结果。通常来说,年初消费者手中现金多,购买能力强,人身险公司通过“开门红”阶段集中冲刺销量,可获得大量保费以满足全年经营和投资需求,供需双方有需有求,这一传统得以延续。
随后经历不同时期的发展,“开门红”逐渐成为险企完成全年任务的开端。在2015年之前,“开门红”分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因受传统险预定利率限制政策影响,产品类型由以终身和定期寿险、两全保险以及年金保险为主的传统模式,开始向理财型产品为主的产品多样化转变,投连、万能、分红险等理财型险种逐步成为险企“开门红”销售主打产品;第二个阶段是,银保渠道井喷式发展和分红险维持高速增长,占比持续走高;第三个阶段是,2013年传统险预定利率上限放开后,投资收益率的提升促进储蓄型产品销售,同时,各险企推出高现价、高回报的两全型、“年金+万能型”产品形态。
随着近两年保险回归保障本源,产品逐渐向长期保障型转型,而中短存续期产品得到规范,万能险增速放缓。2018年,受“134号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以及上年“开门红”基数较大等多方影响,“开门红”保费出现同比负增长的趋势。
“开门红”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业界普遍预计,随着险企加大对健康险、终身寿险等保障型产品的销售力度,“开门红”阶段的产品结构将出现进一步调整,预计形成产品期限延长、保障力度升级、险种创新加大等多元化布局模式。由于年金保险风险保障多元化,更为灵活,预计仍将是明年“开门红”的主打产品。
从当前市场中推出的产品来看,年金产品仍然颇受消费者欢迎,而部分险企由于今年营销任务完成较早,对于明年“开门红”的准备时间也更加充裕。有业内人士预计,由于今年股市好转,受到险企投资收益提高的传导作用,明年储蓄型产品吸引力或进一步提升,再加上已完成今年保费目标的险企提前布局“开门红”等因素,2020年“开门红”整体业绩同比或有所改善。海通证券(600837,股吧)分析师孙婷表示,“开门红”在未来的发展将呈现常态化经营、重要性下降的发展特点,随着保障型险种需求的增大,“开门红”阶段的结构转型也将持续深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时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