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揭秘高息诱惑下的退保理财 险企信披安全需“上把锁”-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5:02:47]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您好,我们发现您的保单实际收益与此前承诺的收益不符,建议您带身份证和保单前来我们这边核查一下……”经投资人张芬推荐,北京商报记者在位于北京嘉盛中心9层的一家名为“祥钰德”的公司门口听到了上述对话。

“您好,我们发现您的保单实际收益与此前承诺的收益不符,建议您带身份证和保单前来我们这边核查一下……”经投资人张芬推荐,北京商报记者在位于北京嘉盛中心9层的一家名为“祥钰德”的公司门口听到了上述对话。在该公司前台背景墙上,战略合作名单列有平安人寿、中国人保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等公司。

张芬向记者表示,此前自己也是接到了相同的电话,对方不仅详细地说出了保单的购买时间、投保人姓名、被保险人姓名,连实际收益不及此前承诺都摸得门儿清。待张芬仔细询问为何如此详细地了解保单情况时,对方回复称因为是“综合保险售后中心”,所以能看到相关信息,具体事宜可来公司咨询。那“祥钰德”是否是平安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等的售后服务中心?对此,北京商报记者向上述机构核实,却得到了否定答案。

揭秘高息诱惑下的退保理财 险企信披安全需“上把锁”

“祥钰德”公司前台

■ 深度调查

“祥钰德”从何获取投保人信息?又为何佯装保险机构售后中心给保单持有人打电话并邀约?对此,分析人士表示,从目前来看,该公司的行为与此前的“退保理财”案件类似,很有可能是通过不法手段骗取了保险合同信息,然后骗投保人退保,再来买理财产品。

事实上,目前劝说投保人退保理财事件屡屡发生。监管部门风险提示不断,“退保理财”让保险消费者在失去人身风险保障的同时,还面临着理财亏损的风险,有甚者还涉嫌非法集资。

火热的“退保理财”现场

火爆一词用来形容“退保理财”业务一点不为过!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在朝阳门外大街26号10层,老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而多数老人都走进了一家名为中亿集团的公司。一位中年女士搀扶着自己母亲从公司走出,愤愤不平地说道:“他们都是骗子!”

一番交谈发现,这位李姓女士的母亲近日曾接到这家公司业务员的电话,称老人三年前在银行买的理财险,如果到期给予的利息返点与购买时不符,他们能够补上。当她和母亲准时到中亿集团,业务员却一直在怂恿老人将到期的保费用来买他们的投资产品。

遇到上述情况的并非只有李姓母女。北京商报记者随机采访发现,进进出出的老人们都曾买过各类大额保单,以分红险为主。保单来自于中国平安(601318)(行情87.73 -0.24%,诊股)、泰康保险、中国人寿(行情29.04 +0.80%,诊股)、中英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而其中一些老人的保单并未到期,但业务员会提醒老人保单收益不及预期,现在取出来购买公司高收益产品可弥补损失。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由业务员搀扶着进入中亿集团的老人依旧接连不断。

这边,是中亿集团业务员在电梯口徘徊等待;那边则是“祥钰德”电销人员加紧联系客户,公司内传出此起彼伏的声音,电销人员不停地拨打不同客户电话,以综合保险售后中心员工的身份,重复着相似的话术。

记者梳理发现,通常,这类公司的业务操作流程是,第一步,业务员通过公司给的名单信息冒充相关保险机构;第二步,称保险消费者持有的保险产品收益较低联系保险消费者;第三步,业务顾问面谈,推荐理财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就“退保理财”现象采访上述两家公司,中亿集团表示总部没有此业务,不清楚分公司是否存在这类情况;“祥钰德”公司予以否认。不过,接近该公司人士明确表示,该公司有涉及此类退保理财业务。

揭秘高息诱惑下的退保理财 险企信披安全需“上把锁”

“祥钰德”投资产品

“高收益”成迈不过去的坎

而之所以消费者会熙来攘往地前来“退保理财”是因为其背后隐藏着“高收益”的魅力。

通常销售人员会以“保单到期银行返点低,我们这里能弥补”,或者“保单目前收益低,转到我们这里收益更高”等理由作为诱饵,一旦消费者答应前来可能掉入“退保理财”陷阱。

那么,理财产品的收益有多高?据中亿集团业务员介绍称,该公司的投资产品年化收益约在10个点,例如投资1万元,投资期限为两年,年利率10%,两年利息就是2000元。

而10%的年化收益,意味着普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两倍还多。数据显示,银行存款两年期的基准利率仅为2.1%。

另外一家“祥钰德”的投资利率更高,该公司网络平台展示的多个项目均按日化利率进行计算,日化收益为0.56%-2.5%不等,例如投资项目“吉林酒吧一条街”,标明日化收益高达2.51%,折合年化收益就是916.15%。

一位专业金融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从项目展示页面看,竟连一个正规公司名称和相关投资协议信息都没有。

更掩人耳目的是,该公司还在项目详情中标明“中国太平洋保险(601601)(香港)有限公司对平台上的每一笔投资提供100%本金保障”以及“所操作一切风险都由公司与中国太平洋保险(香港)有限公司一律承担,投资者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

而一位太平洋保险公司高管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该公司并没有此类业务,也根本不会承保这类风险极高的项目。

此外,中亿集团和“祥钰德”的经营资质也存疑。据天眼查显示,所谓的“中亿集团”全称是“中亿千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2017年3月注册成立,经营范围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开发、会议服务等。从经营范围来看,并没有涉及投资方面的内容。而“祥钰德”公司所在地的工商登记全称为北京祥钰德信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7月25日,开业不足一个月,其经营范围中同样未涉及投资内容。但引人关注的是,保险代理业务在其经营范围之内。

“目前工商注册的流程是‘先照后证’,很多公司在工商注册之后,存在没找当地银保监局申请《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的情况。”某保险中介机构负责人坦言。

不过,接近北京银保监局的人士表示,目前,北京银保监局会定期更新取得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的机构名单。消费者可以在北京银保监局官网查询。

险企信披安全需“上把锁”

“你们是如何得到我信息的?”接受预约准时来到“中亿集团”后,投资者刘瑾质问面前的业务顾问。为何业务顾问如此详细地了解自己有一份分红险明年将到期?

从业务顾问的回答来看,获得保险客户的信息可能并不是什么难事。

对此,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昕栋表示,此类公司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虽然国家层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未正式出台,但这类公司非法获取保险消费者信息,如果情节严重的,已经涉嫌《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对此,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向楠表示,公司内部员工的主动行为、分销渠道泄露、公司数据存储出现漏洞,行业基础设施出现漏洞均可能引起保险客户信息的泄露。建议监管加快完善关于客户数据和隐私保护的立法和司法,保险公司加强人员授权、网络安全、云存储建设等,与分销渠道签订更严格的保密协议以及加强财务担保。

在保险业,信息泄露顽疾由来已久。在今年2月,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曾指出,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是比较大的问题,在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保护的关键环节,银保监会将进一步完善制度,探索银行保险行为检查新方法,整合银行业和保险业消保评价体系,规范销售行为,堵塞道德风险漏洞,加强考评结果的运用。

资深保险经纪人李玉也表示,保险客户的资料信息客观来说很难做到完全封闭。因为保险行业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人来操作的,所以在其中某些环节出现客户信息泄露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而这些问题还是集中在业务员身上,一些人员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违规,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情,这也说明了保险行业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出台有震慑力的追溯管理办法,对一些恶意信息暴露的事件做到严厉打击,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的发生。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