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王笑
8月19日,安永发布的《2018-2019保险业风险管理白皮书》指出,我国保险业正处于从重“量”快速扩张向重“质”回归保障本源转型的关键时期,行业正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从保险业负债端来看,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与过去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相比,近两年来,我国保险业保费增长速度处于波动趋稳的状态。今年上半年,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4.16%,这表明很多险企从近两年的转型阵痛期中逐步恢复。特别是人身险市场中的健康险增速突出,上半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达3976亿元,同比增长31%。可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人身保障为主的健康险产品获得空前发展机遇,多家险企也抓住转型时机,优化公司产品结构。
总体来说,目前保险市场产品同质化依然严重,缺少跟踪维护、理赔难,是行业的痛点问题。一位大型险企市场销售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当前,市场上每年发行的保险产品成百上千,这数千种产品中,同样类型相似条款的产品比比皆是,很多消费者既不知道如何从中选择适合自身的产品,对于晦涩难懂的保险条款更产生疑虑,从而阻碍了部分消费者购买保险。”
该人士表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保险公司转变经营理念,应从产品设计入手,真正做到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消费者的切身需求设计相应保险产品。过去,保险业设计产品是从易于销售、利于扩张规模的角度出发,与消费者实际需求相去甚远。这也导致保险产品在销售后出现大量犹豫期及非犹豫期退保事件。若超过犹豫期退保则会使消费者部分本金受到损失,从而引发投诉、纠纷的产生,不仅不利于保险公司自身现金流的管理,更影响行业整体形象的塑造。而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设计保险产品,不仅可以使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还可以通过全面、到位的个性化保障重塑保险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能够促使消费者从被动购买保险转变为主动寻求合适的保险产品。
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加强监管。销售与理赔人员作为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保险公司代表,不仅代表公司形象,更会影响行业整体形象。一直以来,保险代理人都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销售业绩是其唯一考核指标,代理人甚至会采取违规手段完成指标。银保渠道为银行客户经理提供返现、返点,个人、团险渠道给客户油卡、超市购物卡等现象屡见不鲜。今年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保险公司中介渠道业务管理的通知》,并同时开展对保险公司销售从业人员以及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执业登记数据清核工作,对过去人员队伍发展迅速但执业管理工作未能及时跟进的状况进行纠错,通过人员清核工作更好地管理保险业从业人员。
而从资产端的角度来看,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险资的高效运用。去年以来,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和纾困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监管部门不断放开对险资权益投资的限制。今年上半年,险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险资运用余额同比上升,险资目前已成为资本市场上仅次于公募基金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不仅大型险企选择投资权益类市场,不少中小险企也在利好信号下先后举牌上市公司。
从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险资投资仍以固收类资产为主,占比约70%。尽管如此,今年以来,险资权益类投资比例仍有所上升,截至6月末,险企运用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12.6%。一方面这与政策鼓励险资入市有关;另一方面部分险企重新调整投资战略,布局权益类市场,在有效分散风险的同时,基本实现了风险与安全的均衡。
同时,从险资举牌的上市公司来看,险资在选择投资标的时的目的性更加明确,通过举牌参股寻求协同加成作用成为险企的重要考量。近期,中国人寿(601628)就先后增持并举牌中广核电力、万达信息(300168)以及中国太保(601601)三家公司股票。中国人寿内部人士透露,公司与投资标的将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经营合作和管理互动,持续发挥互补优势,强化协同发展效应。
但是,在权益类市场投资的风险远高于对固收类资产进行投资,再加上我国现行利率水平较低,这要求险资在保证相对安全稳定的同时,需进一步提高权益类产品收益率。这种市场环境对险企的投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险企需尽可能地谋求长期稳定、多元化的投资。
中国银保监会资金部主任袁序成近日表示,伴随着实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运用和保险资产管理面临长期资金融资需求、居民保障需求、个人财富管理需求迅速增长等难得机遇,但也存在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足、资产配置压力加大、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挑战。未来一个时期,保险资金运用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