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晓琴
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下,能否顺应趋势,乃至推动企业自身的变革,这已经成为保险从业者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探索践行的重要课题。横琴人寿董事长兰亚东这位在保险业浸润三十年,转战于不同市场主体,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的专家型管理者就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题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从保险消费者需求以及险企经营角度出发,分享了他对险企在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路径选择的思考。
《证券日报》:您如何看待保险业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主要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
兰亚东:经历了四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大国,中国保险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当前整个行业都在谋求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要建立在深刻理解行业的基础上,落脚于如何化解不平衡、有针对性地推动转型布局,这是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如果用一句话阐述当前供需关系的话,应该是“有效供给不足”,这句话主要映射出三个问题,一是供给体系差异化不足,产品同质化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对客户多样性、个性化需求适应和满足能力不足;二是供给体系提供的保障水平有待提升,有些潜在的需求还没有挖掘;三是供给体系还处于以产品为主的阶段,需要在服务体验设计上继续下苦功。
《证券日报》:您认为,当前保险业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知如何?行业面临怎样的困境?
兰亚东:意识到问题并不是一件难事,这已经是行业内普遍的共识,真正的挑战在于险企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保持独立思考和战略定力,以客户需求变化为导向,更贴近市场,着眼于构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这需要有变革的勇气,也需要有长期耕耘的耐心。
《证券日报》:横琴人寿从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考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有怎样的探索?
兰亚东:横琴人寿作为一家新兴的保险公司,诞生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涌起的大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横琴人寿而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立身之本”。经过几年的思考和实践,如何从客户需求角度找到“供给优化之路”、如何从运营角度找到“效率提升之路”,目前基本有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家庭保险账户”。
“家庭”是中国文化和感情最基本的载体,也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公司认为,保险服务应突破原有以个人为单元且家庭成员之间保障隔离的现状,以“家庭”为单元的保障模式是未来发展趋势,为此横琴人寿结合新技术手段推出了“家庭保险账户”。
《证券日报》:您提到的“家庭保险账户”和目前市场上其他一些寿险公司推出的家庭成员之间共享保额的保险计划有什么区别?
兰亚东:“家庭保险账户”不是单一产品或多个产品的组合,而是基于家庭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持续的保险解决方案,它能够将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的保险产品与服务有效联动起来,能够让消费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保单管理、风险测评、定制保障方案、共享服务等,前瞻性地满足家庭保险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实现“一个账户满足全家保障需求”。同时在家庭账户中,还链接了很多与家庭相关的增值服务,包括家庭的品质生活、健康管理、亲子教育、财富管理等,从而使得家庭关于保险服务的感知变得更轻松、更便捷、更全面,为消费者带来更优的体验与利益。
“家庭保险账户”将是横琴人寿长期专注不动摇的重要战略。,从客户角度来讲,它是以需求侧为导向的保障模式变革,契合主流家庭制度所蕴含的文化和行为。此外,公司也希望将“家庭保险账户”打造成为一个灵活开放且具有高度弹性的API接口,提供技术输出与底层架构,与合作伙伴实现数据的共创共享,一起为消费者定制保险解决方案。比如,近期与碳云智能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探索推动“家庭保险账户”与数字健康管理平台的融合,共同研发以赋能保险行业为目标的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包括差异化保费费率、个性化保险保障产品、健康管理服务等。
《证券日报》:横琴人寿的“家庭保险账户”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打法”,它将带给利益相关方什么变化,又怎样契合横琴人寿的价值成长?
兰亚东:从行业角度来讲,“家庭保险账户”可以定义为一个新的模式,但这个“新”并不要求搭建一个全新的体系,其实是将已有的认知组合到一个新的逻辑框架里。所有销售渠道的路径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家庭保险账户”让客户体验更好、效率更好。同时公司认为,“家庭保险账户”是打造价值成长型寿险公司的创新之路,它有很强的链接能力,能够赋能代理人、合作伙伴,有利于形成多方合作共赢。
“家庭保险账户”是横琴人寿中长期的战略主线,关于“家庭保险账户”的设想和观点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践和印证,目前已经迈开了第一步,希望以“家庭保险账户”为核心抓手,主动参与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保险供给质量,在保险3.0时代探索差异化发展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