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瞄准机会资本入局淘金,受青睐保险科技公司连获融资 -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4:56:30]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分支,近年来,保险科技全面赋能传统保险行业,促进保险服务优化升级,甚至重塑保险市场格局,保险科技公司也不断涌现,切入细分市场。据蓝鲸保险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少有32家,2019
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分支,近年来,保险科技全面赋能传统保险行业,促进保险服务优化升级,甚至重塑保险市场格局,保险科技公司也不断涌现,切入细分市场。据蓝鲸保险不完全统计,2018年至少有32家,2019年至今至少有17家保险科技公司成功实现融资。在业内看来,资本寒冬下,保险科技领域并未遇寒潮,更趋理性的产业资本瞄准了保险科技解决行业痛点的良好机会,精挑细选“入局”。

行业全链条赋能,向来是保险科技的的目标。然而,专家指出,当前保险科技运用仍更多停留在销售前端,中后端的科技运用仍待加强,以促进“一体化”发展。此外,“讲故事”谋融资并不可取,保险科技公司要想实现高效的转化落地,首先即需要明晰赋能路径,围绕用户需求、产业升级开展产品创新和应用,依托保险的跨界属性,融合新技术,创造新需求。

逆势生长,资本寒冬中保险科技公司融资连连落地

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保险科技公司“发展-融资-再发展”路径是贯见模式。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保险科技初创公司的融资总额创下44.23亿美元的记录。近日,2019年第二届亚太区互联网保险国际峰会议上,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预测称,这一数值有望在2019年达到61.6亿美元,同时,其也表达了对国内保险科技应用的看好。

毕马威对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活动梳理结果同样显示,全球保险科技领域正在迅速成熟,2019年,亚洲将迎来保险科技投资的巨大增长。

聚焦国内,近期,则有数笔保险科技公司融资事项落地。7月以来,保险科技公司诺惠医疗、爱选科技、圆心惠保科技以及栈略数据陆续披露获得融资事项,分别获得A轮千万、Pre-A轮2000万元、A轮5000万元、B轮近亿元的投资。

据蓝鲸保险不完全梳理,2019年至今,行业内至少有17家保险科技公司获得不同轮次的融资,2018年全年,至少32家公司成功从投资人手中融入资金,加大科技端投入。

事实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和生物科技等技术通过对保险业务流程的全面渗入,在提升保险行业的业务效率,改变产品形态,改进服务和交互方式的同时,也进一步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保险生态,而以上载体即是保险科技及保险科技公司。

瞄准机会资本入局淘金,受青睐保险科技公司连获融资
“保险科技是资本关注重点领域”,一位保险科技公司业务负责人向蓝鲸保险介绍称,当前,产业资本陆续进入保险科技领域,在经过2015年的融资热潮后,2016年至今,投资人、投资行为更趋理性。

“保险科技公司确实得到了一些资本的青睐,成功融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对蓝鲸保险分析称,在其看来,保险行业一些痛点可以通过科技方式加以消除,“这也促生了机会,进而衍生出巨大市场”。举例来看,增量保险市场内,场景化保险创新势必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存量保险市场中,传统渠道如何运用保险科技,例如对保险代理人赋能,都具有想象空间和适度机会。

从整体环境来看,资本市场难言回暖,由于投入压力大,前期更多需要融资持续投入的保险科技公司,遭遇寒潮还是逆势生长?

“融资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受阻感觉,目前资本还是比较理性的,能够看到被投资方的内在价值”,蓝鲸保险采访到上述一家保险科技公司相关人士,在过去的两年内,该公司已成功融入两轮资金。

在提及保险科技公司是否需要不断融入资金维持运营时,对方表示,更多还是要看经营模式,“假如没有能够盈利的产品或服务,无法自负盈亏,只能依靠不断融资”,同时,其也表达了对保险科技行业的看好。

需求导向保险科技“多处开花”,落地转化需明晰赋能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从梳理情况来看,保险科技公司所瞄准的目标领域,也极具规律性,主要集中在健康险车险前后端;碎片化的场景保险;针对行业的数据运用以及部分细化领域。

从获得融资的企业来看,健康险领域的保险科技运用已呈现多样化,包括面向B端、C端用户,从前端销售到后端服务。举例来看,英仕健康、璞映智能,可向B端保险公司提供健康险的智能理赔和控费服务;优加健康选择在保险公司、医院、客户搭建商保医疗链接平台;康语则面向个人用户。

凯泰铭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围绕风控进行数据研发建模,专注车险理赔风控;明觉科技、熊猫车险则主要面对车险后市场,提供数据、创新应用方案。爱保科技等面向行业赋能,包括智慧车险、智慧健康、垂直场景保险。此外,面向定制化场景保险、人工智能方面,也各有保险科技公司选择深入。

“之所以出现分化,主要是保险产品产业链特征导致的”,一位车险科技公司人士对蓝鲸保险介绍称,从保险产品设计、销售、核保、理赔、服务几个重要节点看,前端在线销售需求明确、更容易切入,保险公司、保险科技公司多在抢占该部分市场。此外,传统风控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显得“力不从心”,进而为专注风险管理的保险科技公司提供了切入机会。

“这是毫无疑问的需求导向”,朱俊生总结称,当前科技运用主要集中在前端,如渠道、销售环节,“整个中后端的保险科技应用是需要加强的,假如能够把核保、核赔问题更好解决,某种程度也会促进前端的销售,这是一体的”。

如今,保险科技不仅为保险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赋能,提升传统保险供给的效率,还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满足不断增长与动态变化的保险需求。然而,“讲故事”者或也难免,“天马行空”描绘蓝图后,如何落地转化?

“可能确实有部分公司偏重‘讲故事’”,朱俊生指出,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保险科技公司,在运用科技时,如何与业务相结合才是重中之重,“不是为了科技而科技,所有的科技运用,是为了解决业务中的问题,或者说使得业务的递送更加高效,所以一定是科技跟保险业务本身的深度结合,不能讲概念、讲故事”。

“围绕用户需求开展产品创新和应用;围绕产业升级进行产品创新和应用;依托保险的跨界属性,融合新技术,创造新需求”,前述车险科技公司人士总结称,保险科技公司要想实现高效的转化落地,首先即需要明晰赋能路径,契合业务需求。

此外,监管的适用性也面临更迭。一方面,当前监管更多与早前保险经营模式相适应,随着保险行业、保险科技的发展,监管规则、监管科技的契合度待提升。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面临一个挑战,如何在鼓励创新和防控风险上适度平衡”,朱俊生说道,“在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当中,保险行业也出现一些吸引眼球的‘伪创新’,但‘伪创新’不能否认创新本身的重要性,监管既需要防范风险,但也要给行业创新适度空间,这是考验智慧的”。

对此,朱俊生建议,通过积极探索“保险科技监管沙盒”机制,以风险可控的方式在有限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业务,有助于开创保险科技的良性创新模式,“先做一些尝试,等有些经验之后,更大范围的去复制,让创新态势能够维持”。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