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刘敬元邓雄鹰
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拟提升,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焦点。证券时报记者获悉,一季末险资整体的股票、股权等权益配比大约为23%,距离上限尚有较大空间——要达到30%上限,17万亿险资整体的权益投资仍有万亿的空间。
受访的保险资管人士称,可能仅有少数中小险企面临权益额度吃紧的问题,如果权益投资上限提高,这些机构将被“松绑”,资产配置会有更大灵活性。
额度上调
或为个别险企“松绑”
据了解,银保监会正积极研究修订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限,拟在当前30%基础上予以进一步提升。对此,市场人士分析称,这一比例上限可能会从30%提高到40%。
整体上看,目前保险资金配置的权益比例距离上限还有一定空间。如果有权益投资比例提升的政策出来,对于个别额度紧张的中小险企可能有资金增配权益的释放效果,但对行业整体配置权益的仓位不会有大的改变。
证券时报记者获得的去年底保险资金运用数据显示,当时16.4万亿险资中,投向权益类资产比例大致为22%,包括证券投资基金5.27%、股票6.44%、长期股权投资10.41%。
今年一季度末,17万亿险资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配比分别为7.19%、5.19%,合计为12.38%。长期股权投资配比按11%估算的话,险资整体权益类配比为23%左右。这意味着,在现行的30%上限规定下,险资整体权益资产投资仍有万亿的增加空间。
多位受访的保险资管人士认为,目前保险资金的权益额度整体上是充足的,监管之所以有意提升权益上限,可能一部分考虑有中小险企权益配比接近上限。
如果提升险资权益配比并作为一项政策长期执行,是否会使得险资权益配比增加?在目前阶段,几乎所有受访险资投资人士对此持谨慎看法。
多位保险投资人士解释道,保险资金的配置要根据资金特性出发,期限长、规模大、偏好稳健等特点,决定了保险资金势必主要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同时也会保持对权益有一定配比,以少量资金的风险容忍度提高来换取整体收益的提升机会。历史数据显示,权益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特征,且年化收益高于固收资产。但是,险资不会将权益资产配置得过高。
同时,受访人士还提到,从历史和国际经验上看,保险公司权益配置比例较低。全球很少有保险机构的权益配置到40%的,实际上到30%的都很少,一些大体量的保险资金可能只有个位数的权益配比。
“国外的保险公司资产端还是以稳健为主,主要配债。”一位中小险企首席投资官称。
险资权益配置规模
不断增长
尽管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在目前整体额度没有用满的情况下,提升额度上限对于保险资金提高权益配比作用有限,但随着保险资金体量不断增多,险资投入权益领域的规模会不断增加。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3月末,保险资金投资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为21126亿元,较年初增加174亿元。
历年数据也显示,不管股票市场行情好坏,保险资金投资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余额都在逐年增长。从2013年7800多亿到2014年破万亿,再到2015年1.7万亿、2016年的1.78万亿、2017年1.84万亿、2018年1.92万亿,2019年以来已突破2万亿。
有险资人士表示,在市场需要的时候,各方对险资等长期机构资金入市是期待的,但保险资金有特定的资金特点和资产配置规律,权益投资是一个重要投资领域,目前仍有一定的加仓和持续投入的空间,资金也会持续投入到市场,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理论上的“千亿、万亿资金入市”并不会一蹴而就。
也有人士提到,从长期来看,“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提升”的政策,对推动保险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有积极意义。尤其是随着逐步加大长期股权投资,未来保险资金对提高权益投资比例上限的需求会逐步显现。
投资股票
的资本占用偏高
对于权益额度紧张的中小险企来说,即便迎来权益上限提升的政策,它们在具体操作时也有一定的“顾虑”——投资权益资产的资本占用偏高。
记者从保险业内了解到,在目前的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偿二代”下,股票和权益类基金对资本消耗较大。在具体的资本计算过程中,基础因子是衡量业务风险的指标,基础因子越高,对应的资本要求较高,就越消耗资本:上市普通股票最低资本占用的基础因子为0.31~0.48,其中沪深主板股0.31、中小板股0.41、创业板股0.48。股票的波动还会导致最低资本占用进一步增加。
有中小险企投资负责人表示,可以说,由于股票和权益基金对保险公司资本消耗很大,很多中小保险机构受制于资本,为规避投资收益的剧烈波动,实际上会压缩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即使是资本实力较强的险企,在考虑响应监管导向时,也会对资本等因素予以综合考虑。所以,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提高的政策引导效果可能也会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