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发布2018年度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整体来看,2018年互联网人身险规模保费1193.2亿,同比下降13.7%,规模保费持续下滑,产品方面,互联网健康险增速可观,同比上涨 108.3%,占比首次突破至 10.3%。
值得关注的是,中保协指出,当前互联网人身险市场仍存在不少挑战,包括产品缺乏创新、结构单一;客户风险识别与控制手段单一,保险公司经营存风险敞口等。
对此,中保协建议,加大对保障型产品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创新,打破“信息孤岛”,建立行业统一的保险数据共享平台,同时加强对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力度。
互联网健康险涨幅可观,规模保费 122.9亿同比增108.3%
数据显示,继2017年互联网人身保险规模保费首次出现负增长后,2018年发展势头持续放缓,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193.2亿元,同比下降13.7%。
对此,中保协也指出,相比2013年至2015年期间,互联网人身保险的高速增值,近三年来,互联网人身保险行业规模保费收入趋于稳定,传统人身险公司借助互联网渠道快速、低成本地接触海量客户,“线下”到“线上”转移的发展方式已进入瓶颈期。
细化来看,2018年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公司中,建信人寿以294.5亿元的规模保费继续位列首位,此外,规模保费前十名的公司还包括国华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平安人寿、弘康人寿、农银人寿、国寿股份、光大永明人寿、合众人寿及平安健康,累计实现规模保费 1100.4 亿元,占互联网人身保险总规模保费的 92.2%,行业集中度较高。
不难发现,规模保费靠前的险企中,银行系险企居多,这也是依托母行客户资源及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平台优势所达成的。从业务增速来看,居于前十位的多为中小寿险公司。
从渠道来看,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险企中,官网自营能力增强,但第三方渠道优势依旧。
互联网保险产品方面,健康险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实现规模保费收入 122.9亿元,同比增长 108.3%。
互联网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和意外险则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但人寿保险仍为主力险种,占比56.6%。具体来看人寿保险累计实现规模保费收入 675.4 亿元,降幅 15.5%;年金保险2018 年全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 337.8 亿元,同比下降26.8%;意外险从上半年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规模保费 57.1 亿元,下降 9.7%个百分点。
缺乏创新、结构单一,互联网人身险产品待补“短板”
从最初的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到经营保险公司,互联网技术在行业内全面渗透,互联网人身保险行业也逐渐呈现传统保险公司、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及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多渠道竞争发展的格局。
然而,互联网人身险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包括互联网信息安全建设待加强,客户信息保护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客户风险识别与控制手段单一,保险公司经营仍存风险敞口。
产品方面,则缺乏创新、结构单一。中保协指出,目前,各保险公司的业务基本上都集中于简单的寿险、年金及意外伤害保险等,同质化现象严重,替代性强、存在感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被迫进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不利于保险公司长期稳定经营。
其次,是产品创新不当,将网络互助计划伪装成相互保险,给公众对保险的认识和理解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
保险科技应用也存在短板,目前,保险科技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技术门槛和附加值较低的运营管理和销售管理等初级环节,在产品研发定价及风险管理等,对于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环节则有待进一步深化。
随着消费者对保险产品认知的不断提升,如何在保护客户隐私的基础上,合理合规获取相关且可靠的数据,进行保险科技创新也至关重要。
基于此,中保协也对互联网人身险发展给出建议,包括进一步放宽保障型产品销售限制,加大对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开发创新、合作方式创新等的政策支持力度。
“我国保险行业数据信息碎片化现象严重,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不利于互联网人身保险的专业化经营”,中保协指出,可加快建立行业统一的保险数据共享平台,推进保险行业与社保、医院、银行及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标准数据对接,构建适合互联网人身险业务特有的数据模型。
此外,还需加强对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行业竞争环境,治理销售乱象,提高保险服务等。(蓝鲸保险 刘倍男 liubeinan@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