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银保监会保险条线三定收官 机构准入划归产、寿险部-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4:40:29]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银保监会保险条线“小三定”收官,机构准入划归产、寿险部,监管总部职能夯实,互联网业务“花落谁家”来源:慧保天下银行保险监管机构改革已经持续一年。5个月前,银保监会“三定”方案正式发布,据媒体公开消息

保监会保险条线“小三定”收官,机构准入划归产、寿险部,监管总部职能夯实,互联网业务“花落谁家”

来源:慧保天下

银行保险监管机构改革已经持续一年。5个月前,银保监会“三定”方案正式发布,据媒体公开消息,当时各部门人员已到位履职,“慧保天下”在此前后推送了“银保监会三定”系列文章,进行了全面解读。

但职能部门的设置与人员的分配还只是银保监系统“三定”的第一步,对于银保监系统而言,各个部门之间如何分工协作,以提升监管效率,并在最大程度上达成此次监管机构改革的目的,显然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与磨合。毕竟,叠床架构,职责交叉,必然造成权责脱节,甚至会出现漏项和误判。在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紧要关头,必须有一个“如臂使指、令行禁止”的执行体系,在内部做到“最优控制”。

近期,“慧保天下”获悉,3月,银保监会系统对保险条线监管职责进行了一次调整,内部“小三定”终于收官。

整体来看,此次调整的力度是温和的,主要是重新划分监管事权特别是理顺市场准入机制,明晰内部职能定位,进行细化、整合和规整。

纵向维度,部分保险公司法人层面的审批事项授权派出机构实施,意在建立上下互动的保险条线流程框架。

横向维度,则对内设部门的职责配备进行了调整和划转,落实监管总部的职能体系。

由“小三定”出发,总结近一年的改革推进,可以清晰地看到银监、保监整合过程中,几条清晰的逻辑思路:

以机构监管为轴线划分职权,做实“权责一致”要求;

功能调整坚持主次分明、统分结合,同类事项归口管理;

稳妥下放职权,逐步实行属地化监管。

机构监管为轴

夯实监管责任制,财产险、人身险两部门职责扩容

按照国家机构改革要求,“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这便于明确责任,落实监管问责制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次改革显然是对上述要求的落实。

据“慧保天下”了解,这次保险条线的融合重整,其核心理念是以机构监管为轴线划分准入事权,即将入口、出口和日常非现场监管等都放在一起统筹安排,以便监管部门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掌握保险机构的风险状况。

简单说,一家机构“从摇篮到坟墓”,加上中间的人吃马喂,以后都主要对口一个监管部门,该机构出现问题,也是一个“主治大夫”的责任。

这显然与原保监会监管思路截然不同。原保监会以功能监管为主,职能配备上纵横交织,部门间协调配合的事项较多。

以财产险公司为例,据“慧保天下”了解,以前的监管方式是:法人机构准入由发改部牵头,另有其他几个部门配合;产品审批备案归财产险部负责,但经营短期意外险大病保险则还需接受人身险部的规则或资格认可。

如果该公司想要新增设立省级分公司,则需向发改部报送相关规划,在规划之下向财产险部提交具体申请。如果想投资设立一家子公司,则需要资金部和发改部分别审核。董事长和总裁的任职资格由财产险部核准,但独立董事和部分高管由不同部门分别负责。如果引入外资,还涉及国际部审核。

而“小三定”之后,新的制度设计,则打通了从机构准入、业务资格、人员资质直到市场退出的完整链条,形成密切的工作闭环。大部分时间,一家保险机构只须对接一个监管部门即可。

财产险部、人身险部全程负责财产险、人身险、再保险公司机构、业务、人员审批和监管。保险集团公司监管放在了公司治理部,包括机构筹建、“董监高”资格、发债、资金运用等也均纳入同一条线。

这也意味着,机构监管部门对各自条线、领域有了更加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不过,有权必有责,机构监管也容易导致自我封闭和外部围猎,需要功能监管条线的流程制约。

一些特殊市场机构的归口监管部门也有了新的调整,例如国内唯一的政策性保险机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已经划归政策性银行部管理,而养老金公司的监管则由银行条线转移到人身险部。政策性金融机构、养老金受托机构实现同一部门全覆盖管理,为执行统一规制标准打下了基础。

另外,根据“慧保天下”对银保监会“三定”方案的分析,发现相关部门还新增了调查职能,这是以前没有的。根据《保险法》,其调查权或还可以延伸到股东、外包等相关单位人员,这为穿透监管提供了支持。

同类职责归口管理

理顺功能监管条目,减少交叉重复

在机构监管为轴的基础上,此次整合也对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功能监管条目进行了调整,以减少不同部门在职能上的交叉重复,进而实现同类职责的归口管理。

例如,从大方面来看,按照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保险业“重要法律法规草案和审慎监管基本制度的职责”划入了中国人民银行。不过,据“慧保天下”了解,目前,有关外资机构的法规和部分监管制度的修改,仍由银保监会推进,重要法律法规和审慎监管制度的清单和类别,也仍需要与人民银行协调合作。

从具体的部门来看,原银监会由法规部负责统筹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和评估,而新的法规部吸收了原银监会审慎规制局部分职能,在规则制定上的权限大为扩展,统一制定市场准入管理制度。

变化最大的部分,还体现在对于外资保险机构的监管上,银监、保监合并之前,原保监会由发改部制定公司治理规则,国际部负责外资保险公司的规则执行,外资机构的公司治理也存在较大的特殊性。

而按照新颁布的《外商投资法》,外资公司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及其活动准则”,一体适用《公司法》,且有可能只在5年内保留原企业组织形式。所以这次调整后,外资机构均按照业务性质由财产险部、人身险部或公司治理一个部门承担监管职责。

中介部的职能则体现出另一种特殊性。从国家“三定”方案看,中介部的主业是机构监管。中介部现已主导出台了加强中介渠道业务管理的相关文件,重申和强化监管要求,启动了中介业务的功能监管。显然,这是基于保险市场现实的一种回归。

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银保监会各部门一些职责的调整仍然保留历史痕迹,有的也不乏过渡色彩。

在原发改部基础上成立的公司治理部,职责是协调开展公司治理功能监管,统一拟定相关规则,但显然与法规部、各机构监管部门存在较长的协调边界。

原银监会脱胎而来的创新部,负责协调开展保险业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功能监管,与资金部也需要交接和磨合。

金融监管改革大的逻辑是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与行为监管的分离,这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监管改革的重心。具体到监管部门,则是机制和流程的科学化,规制、执行和监督的相互制约,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分离。在构建以机构监管为主轴的职能体系之后,这些命题仍然需要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考虑。

部分权力下放

开启保险属地化监管和联动监管,对派出机构履职进行评估

近期,银保监会向各地派出机构下放部分审批权,“属地化监管”一时成为行业热词,但显然对于保险监管而言,距离真正的“属地化监管”还存在相当距离。

原保监会曾对安华保险的机构监管、保险公司直接经营保险业务、资金运用等三个领域试行属地监管,但没有形成制度突破,有的更是不了了之。

保险公司推行属地化监管的最大困难,是机构注册地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法人总资产占保险业95%以上,这与银行业的分散布局存在较大差异。

机构编制限额不能支持监管资源进行这样的集中投入,属地监管所需要的精算、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人才,派出机构的储备在数量和能力上也未必跟得上。

所以可以看到,虽然银保监会下放了部分审批权,但主要是普通保险公司在省区内迁址,省级分公司开业,除董事长、总经理以外的“董监高”任职资格核准,与业界预期还存在一定距离。

不过,据“慧保天下”了解,银保监会未来或仍将小步迈进,继续推进属地化,部分监管、服务职能或将继续下放。因为按照原银监会的惯例,对授权事项,会跟进准入后的评估监督,不排除做动态调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权力下放之后,规则的细密有效变得异常重要,如果各地派出机构执行标准各行其是,同一事项的尺度大相径庭,甚至对没有先例遵循的问题南辕北辙,将有损市场的开放统一。

融通工作风格

更新监管规则体系,塑造机关新面貌

工作程序和风格的统一,是机构内在融合融通的主要标志。基于原银行、保险监管部门在影响力和体量规模上的差别,随着改革推进,原银监会的一些做法,从工作方式、风格甚至词汇和概念体系上,都体现出对保险条线的再塑造。

以现场检查为例,原保监会的职责布局高度分散、多头开展,大多数内设机构都有自行检查的权力,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应激性。据“慧保天下”了解,今年的保险市场现场检查由非银行机构检查局统一组织协调,各条线的检查计划都已经列入年度方案的大盘子。

不过,这种工作风格的融通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相互磨合影响的过程。例如,原来银保监会“南北楼”的行政审批和处罚工作流程,以及被监管机构的高管职位设置、监管文书体例等也都有较大差别。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建立内部议事协调机构、理顺主办和会签范围等事项,还要投入不少资源。

空白犹存

互联网和保险科技由谁主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条线职责分工纷纷敲定,最为瞩目的互联网保险监管,目前仍然悬空。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经营互联网业务的保险公司多达131家,持牌的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4家;接近60%的全国性保险代理(经纪)公司拥有互联网业务资质,超过30家互联网企业成立或控股保险代理(经纪)公司,有的流量大咖急急上线保险销售,因未取得资格被叫停。包括公众号、小程序、APP和网站等各种形式的第三方网络平台早已超过1500家。

而目前,头部中介机构通过一个APP的业务销售已经可以达到每月5-7亿元以上的规模。保险科技创业热潮不退,不少保险科技公司的经营与保险业务只隔一层窗户纸。

原保监会的互联网保险及创新业务监管,大体以发改部为主,负责互联网保险公司牌照审批,产品按照“线上线下一致”原则分别由财产险部、人身险部负责,中介部则从保险销售渠道角度对互联网保险经营进行监管,主导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经营资格备案。

而根据银保监会“三定”方案,互联网保险公司及业务由财产险部、人身险部分头审批;由原银监会脱胎而来的创新部,负责为“保险业创新业务的日常监管提供指导和支持”,承担保险科技等“新业态监管策略研究”等工作。取缔“变相从事相关金融业务”,则涉及打非局的权限。互联网保险或许会出现新的分治格局。

面对互联网创新业务风起云涌的时代,是严格规制,还是适度放任、原则监管,主事者的判断和风格强烈影响监管逻辑。

“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监管只能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厘清合法与非法的界限,通过沙盒试验等新型监管工具,为自发生长的保险“新战场”提供正向的制度力量。

机构设置需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但纸面上的三定方案,需要实践的沟通和磨合,才能从“纸面规则”变成“行动中的法律”,直至走进人心,才算是融入了监管文化。

同时,也需要给予市场稳定的预期、便捷沟通的渠道,行业有理由期待更优质的监管服务。

时间是一架天平,它会称量改革成效。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