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本报记者郑玮
随着险企加速转型,保险行业对偿付能力、资本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多。
3月1日,华泰保险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于今年增加4亿元注册资本金,募集方式为定向增发。
除此以外,近期,银保监会还批准了北大方正人寿9.5亿元的增资计划及国元农业保险2.1亿元的增资计划。
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算上年初吉祥人寿增资的11.63亿元,安心财险的2.8亿元,今年以来,险企合计增资已经超30亿元。
“目前来看,增资不外乎监管层面要求转型、此前中短期产品逐渐到期兑付以及自去年开始的保险新单保费增速放缓,造成部分企业现金流承压、偿债能力下降等原因。”有保险业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分析,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以及股东直接增资等方式,可以让企业自身补血趋势逐渐增强。
不过,泰康保险一内部人士认为,对于业务能力不够强的险企,单纯地增资没法从根本上改变民营险企自身的困境,在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自身资金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少民资险企正在面临一场大洗礼,要么改变,要么退出。
华泰人寿两次增资无新股东
根据计划,此次,华泰人寿拟以每股1元的价格,向股东华泰保险集团定向增发3.2亿股,向股东安达北美洲保险控股公司定向增发0.8亿股。合计增资4亿元。
本次增资之后,华泰人寿注册资本将从32.325亿元升至36.325亿元。华泰保险集团的持股比例将由79.64%增至79.68%,安达北美洲保险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维持20%不变,其他5家股东持股比例各略有下调。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其上一次增资是在2017年四季度,以1元每股的价格,向华泰保险集团定向增发4亿股,向安达北美洲保险控股公司定向增发1亿股。共募集资金5亿元。
“两次增资间隔两年,不过资本金并未见大幅度增加,且都由原有股东们埋单。”有熟悉华泰人寿的业内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分析,增资无新增股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公司战略转型。据了解,自2016年起,华泰人寿启动二次转型,在提升客户体验和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上发力。
数据显示,至去年年底,华泰人寿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皆为161.98%,跟2017年同期的156.22%相比略有增加,满足监管要求,风险综合评级均为A。
华泰人寿去年净利润为1.33亿元,较2017年的0.16亿元增长了731%。数据显示,2018年公司原保费53.19亿元,同比增长18.74%,并从2015年开始保费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吉祥人寿增资计划“一波三折”
与华泰人寿“锦上添花”的增资相比,吉祥人寿就显得暗淡了许多。
1月3日,中国银保监会批复了吉祥人寿增资扩股方案,同意吉祥人寿注册资本由23亿元增加至34.63亿元,增资金额为11.63亿元。
据公开信息,吉祥人寿在2018年谋求增资动作频频,但几经波折。2018年2月,吉祥人寿谋求2018年的首轮增资,拟增资不超过18.54亿元补充资本金,但无果;同年4月,吉祥人寿又发布增资扩股公告,增资金额与2月一致,还是无果;2018年9月,吉祥人寿再度发布增资方案,增资金额由18.54亿元降至11.63亿元。
增资方案终获批的吉祥人寿本该松一口气,然而,1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通报》,吉祥人寿被点名两次。点名吉祥人寿存在自查整改不到位的情况;对产品销售宣传行为的管控存在明显疏漏,一年前即已停止销售的某产品,仍有相关产品宣传介绍,显示为可购买状态。
此外,近几年吉祥人寿始终未能实现盈利,2012年开业当年亏损0.72亿元,其后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前11月吉祥人寿原保费收入累计27.44亿元,同比收缩了48.29%。
除了盈利能力外,吉祥人寿的偿付能力也不达标。2018年1-3季度,吉祥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78.87%、82.73%、85.43%,且2018年前两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C。
资本补充应强调“内生”
险企增资大多是为了缓解自身缓解偿付压力。
有专家认为,大多数增资是为满足险企近年来的转型需要,比如目前一些寿险公司正调整业务结构,发展长期储蓄型业务,之前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收入占比高、规模保费高的险企因为趸交业务受到监管限制,保费收入下滑明显,同时此前销售的中短期产品迎来了集中兑付期,使得一些保险公司资金承压明显,公司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压力加大,增资是解决上述问题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另外,增资也符合偿二代改善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要求。偿二代对险企风险管控能力要求更加严格,作为保险公司,首要任务即风险管控,特别是针对自身偿付能力的风险。
“最理想的是保险公司以内生的补充方式增资,比如,公司有盈利,其留存部分可以转换成‘公积金’。不过,现阶段,这样的要求对保险公司而言还很难实现。”上述专家分析。
近年来,险企融资渠道已呈现多样化特点,主要有股东增资、盈利累积、发行债券、保单证券化等几种方式。随着严监管的推进,未来,或还将有多家险企加快增资步伐和股东变更,加紧“补血”,缓解偿付压力。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保险公司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有的公司主要依靠股东注资、财务再保险、房地产增值等维持偿付能力。此外,偿付能力数据不真实的问题较为突出,侵蚀了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石。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