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1月份人身险公司原保费大涨近25% 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同比增长近35%-保险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4:40:00]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本报记者冷翠华今年1月份,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增速实现逆转,同比大幅增长近25%。同时,以万能险保费收入为主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同比上涨了34.88%。银保监会昨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人

■本报记者冷翠华

今年1月份,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增速实现逆转,同比大幅增长近25%。同时,以万能险保费收入为主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同比上涨了34.88%。

保监会昨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人身险公司取得原保险保费收入699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4.83%。而2018年1月份,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的同比增速为-25.50%。

具体来看,今年1月份,人身险公司取得原保险保费收入6991亿元。其中,寿险保费收入为6272亿元,同比上涨了23.5%;健康险为652亿元,意外险保费收入为67亿元。同时,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2621亿元,同比上涨了34.88%。

此外,从保险保额来看,2019年1月份,人身险公司保险金额约为107.8万亿元,同比上涨了34.6%。其中,寿险业新增保额约为2.7万亿元,同比增长9.3%。

华夏人寿原保费跃居第三名

从各人身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来看,今年1月份,华夏人寿无异于一匹黑马,原保险保费增速高达228.2%,以534.12亿元的原保险保费跃居第三名。而2018年1月份,华夏人寿的原保险保费收入约为162.7亿元,同比下降了20.85%。

“华夏人寿狂飙的保费收入绝对吸引眼球。这种高速增长背后的原因以及带来的AB两面影响都值得关注。”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道。从原保险保费收入来看,华夏人寿一路狂飙,排名持续上升;从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去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2.82%,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9.26%,尽管目前尚能满足监管要求,但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对资本的需求已经十分迫切。近年来,该公司并未进行过增资,业务规模大增势必影响偿付能力,没有资本进入只能分保,而分保也意味着利润的外流。去年,该公司实现净利润31亿元,同比下降了27.9%。“尽管该公司今年年初就采取减员控薪方案,但当前的资本不足以支撑快速发展。”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看是否能尽快补充资本。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原保险保费增速超过200%的人身险公司还有天安人寿,同比增速为230.5%;弘康人寿同比增速为388.8%;横琴人寿同比增速为544.7%;招商仁和人寿同比增速为5401.5%;复星保德信人寿同比增速为294%;复星联合健康同比增速为888%;爱心人寿同比增速为754.6%;三峡人寿同比增速为16202.4%。此外,还有20家人身险公司今年1月份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为负数。其中,建信人寿同比下降80.2%,属于原保险保费降幅较大的公司。

国寿泰康原保费增速超20%

除了原保险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今年1月份,人身险公司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同比涨幅也高达34.88%,总收入为2621亿元。

从不同性质的保险业务占规模保费的比例来看,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超过规模保费50%的人身险公司有10家,分别是安邦人寿占比100%,富德生命人寿占比75%,君康人寿占比63%,国华人寿占比53%,建信人寿占比71%,信泰人寿占比88%,中融人寿占比60%,上海人寿占比61%,泰康养老占比65%,珠江人寿占比96%。

同时,原保险保费占规模保费之比超过90%的人身险公司有11家,分别是中国人寿占比95%,太平人寿占比96%,人保寿险占比98%,新华保险占比95%,前海人寿占比100%,工银安盛人寿占比100%,农银人寿占比98%,百年人寿占比92%,交银康联占比99%,人保健康占比93%,恒大人寿占比95%。

有分析人士认为,从不同性质保险业务占规模保费的比例可以看出,不同人身险公司的经营策略正在发生分化,部分公司几乎砍掉了投资型业务,而部分公司的投资型业务占比较高,增长较快。从全行业的情况来看,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在规模保费的占比处于持续回升态势。

有业内人士认为人身险公司资产驱动负债的发展模式有再次回暖的迹象。

1月份,正值人身险公司冲刺“开门红”业绩的关键时期,其保费收入备受全行业关注。从行业数据来看,人身险公司顶住了压力,实现了较快增长。不过,险企策略的分化也较为明显,寿险“老六家”(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太保人寿以及新华保险)原保险保费合计增速为12.89%,其中,仅有中国人寿和泰康人寿的增速超过了20%,其他公司的增速都低于10%,淡化开门红概念似乎正在成为传统大型险企的主流做法。

对于今年全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的走势,业内人士也高度关注,多份行业研究报告做出了“前低后高”的预判。后续,本报将持续关注。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