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晚年不仅是基本的生活保障,体面地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是每个老人、每个家庭的期盼。如今,社保“第六险”来了。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
失衡的家庭
具体来看,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提到,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的确,“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已成为了不少家庭的难题,老人心理落差大、晚辈丧失正常生活、经济压力增大,生活一下子感到透不过气。
家住浙江互为邻居的俞女士与杨先生都在为同样的事情烦恼:老人的生活不能自理。杨先生的父亲意识逐渐不清。他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时时刻刻总是吊着心,担心他的去向或安危,想找专人或者机构,一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专业的护理机构,二是好的机构又费用太高,难以负担。”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000万人。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耀垠曾指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可以使失能老人获得最大程度的生活独立和人格尊严,也可以缓解老年人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照料压力。
缓慢的进程
长期护理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目前,全球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种形式。
从社会保险的形式看,国家正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试点向全国逐步地推广中。
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指导意见,在青岛、上海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2018年,试点城市之外的地区也开始引入长期护理险。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对于社会各界都是一个欣喜的消息。
但此类保险的投入可谓非“一日之功”,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往往压力巨大。故商业保险与相关产业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结构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疾病保险和医疗险是健康险两类主要的产品,护理保险、失能保险供给严重不足。2018年上半年,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健康险备案分类情况来看,医疗险占54.7%,重疾险占28.7%,而护理、失能险相加才占16.6%。
而财险公司的定期健康险中失能、护理险状况就更加“珍稀”。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财险行业有70家公司提供1213款短期健康险主险产品。其中,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占比分别为63%和33%,即失能、护理险仅占4%。
失能保险和长期护理险发展非常缓慢与供给端、消费端都有很大的关系。
从保险公司来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保险的市场需求其实已经大大提高,但保险创新速度、专业险种的分化却有点跟不上。此外,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对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所以能提供此类产品的公司并不占多数。财险公司里,目前只有人保、天安、阳光、大地等十来家公司提供相关产品。
消费者的意识也是造成这一险种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实际需求远低于潜在需求,哪怕在业内的关注也甚少。
此外受传统文化影响,照顾家人有时候讲究一个“亲力亲为”,实际上护理工作绝大部分由配偶、子女或亲戚提供,第三方机构服务占比极低。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道,“我觉得推广普及,文化基因也是一个现实的障碍,特别老人的理念觉得你给他请护工,还不孝顺。”
不可否认,相关配套制度、基础设施也处于起步阶段。人才缺失、筹资、责任界定、失能等级标准制定等也是目前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比如,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已突破4000万。按照国际公认的每3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在1300万人以上,缺口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