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苏向杲
近日,腾讯首个控股的保险平台微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保”)携手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发布的《2018年互联网保险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互联网保单量五年飙增18倍,有27.7%的网民在互联网上购买过保险。
目前,互联网保民数量约在2.22亿人左右,从互联网保民和网民之间的巨大差距可以看出,互联网保险在经历了五年的高速增长后,仍然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超七成网民接受互联网购险
《报告》显示,75.2%的网民接受互联网购险,包括微信在内的支付渠道成为互联网购险的首选。在还未购买过保险产品的网民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仅次于保险业务员的,认知度排名第二的购险渠道。
28.7岁成为了网民首次购险的平均年龄。有意思的是,《报告》对“保二代”做了全方位解读,作为父母为自己购买过保险的群体,“保二代”购险意愿更强,更能拥抱互联网保险。此外,网民最担心发生疾病和意外,购买率前三的复杂险分别是:长期意外险、长期重疾险、寿险。
目前,不少网民在配置保险的过程中,仍将孩子、老人放在首位。不过,《报告》指出,正确的配置逻辑应当是反其道而行之,要先保障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怎样才算一个成熟的保险用户,《报告》认为,已经购买过重疾险、医疗险、长期意外险等复杂险种的人群,可以称之为“保险成熟用户”,这类人在网民中的占比为33.4%。
从不同购买群体来看,购险以70后、80后有孩子的高收入白领为主(家庭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万元—2万元之间)。他们首次购险平均年龄为29.2岁。特定人生阶段所发生的事件,比如说工作、婚育等,导致他们的保险意识加强,保险购买主要是由他们的内在需求引起,而不是被外界因素所驱动。在购买保险时,这类人会仔细阅读条款,相比之下也更信任保险公司官方渠道和第三方平台,他们更倾向于按照家庭收入的百分比来规划保险支出。
对于初入职场的,在大城市打拼的未婚90后而言,作为思路清晰的奋斗青年和“保二代”的主力军,他们平均在21.7岁就开始购买保险。对他们来说,保险是一件优先级较高的事情,在收入不多的情况下就开始了自己的保险规划。由于信息渠道偏线上,这类人群对互联网保险的接受度较高,也更多会考虑为父母购置保险。
而另一些80后的中低收入人群则一般是由外部恶性事件触发了他们对保险的关注,这类用户在购买保险时,更依赖业务员提供的各类信息。
对网销保险有4个“小期待”
根据《报告》,在还未购买过保险产品的网民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仅次于保险业务员的,认知度排名第二的购险渠道。而在互联网购险渠道中,认知度最高的是“支付工具”和“保险公司官方”,“银行”和“第三方保险平台”的认知度位于第二梯队。细化来看,在互联网上买过保险的群体中,排在前三的渠道是“支付工具(微信钱包、支付宝)”、“保险公司官方”和“第三方平台”。
此外,数据还显示,在互联网渠道中,网民购买保险产品更倾向于官方渠道,原因是其“可信、方便、有推荐/精选的产品”;而没有购险经验的网民,首选的购险渠道是“做保险的熟人亲友”,原因是其“有熟悉信任的人、售后理赔有专人负责、有人帮我讲解条款”。互联网保民在购险时更少依赖业务员讲解产品,会自己研究保险条款;在网上买过保险的群体比其他保民更为年轻。
根据对近百位网民的采访,《报告》透露了网民对互联网保险的“小期待”:一是希望电子化核赔,提升赔付效率;二是根据健康数据差异化定价,提高性价比;三是与银行、政府等合作,在被保险人出险时,将保险情况告知家人;四是结合线上的便捷、与真人客服的亲和力与温度,同时作出清晰的理赔指引,还要增加购险的社交功能,激活线上线下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