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视新问题——2018年车险市场综述
(一)保费增速大幅下降
2018年1-11月,车险市场保费收入7003亿元,增速为4.56%,预计全年保费规模约为7860亿元左右。增速较2017年下降5.48个百分点,延续了2013年以来增速下降的趋势,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而且首次低于10%。(见图1)
图1:车险市场保费收入与增速(二)行业仍处于亏损边缘,主体盈利状况持续分化
预计2018年车险行业综合成本率将略高于2017年,全行业接近亏损,很可能是2015年商车费改正式启动以来,综合成本率最高的一年。预计仍将维持少数公司实现盈利,大部分公司亏损的格局,市场主体盈利状况将持续分化。(见图3) 图3:车险市场综合成本率(三)商车费改继续深化
2018年3月8日,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地区商业车险自主定价范围的通知》,下调四川、山西、福建、山东、河南、厦门、新疆等七地商业车险自主核保系数和自主渠道系数的下限,并于5月正式实施。6月29日,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车险费率监管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财险公司在报送商业车险费率方案时,应报送新车业务费率折扣系数的平均使用情况,以及手续费的取值范围和使用规则,下调新车费率系数,并要求严格执行报批的费率和手续费水平,即“报行合一”。8月起,财险公司执行商业车险手续费自律以及“报行合一”,按照规模排名设定各公司手续费率上限。9月,青海、广西和陕西三地车险自主定价试点相继启动。
(四)非理性竞争加剧
2017年行业车险费用率就已超过40%,2018年继续走高。虽然“报行合一”后市场竞争趋于规范,但仅执行了2个月之后便被实质性打破,市场实际销售费用再度大幅攀升,若干年前粗放式的费用竞争再度成为主流手段,这一结果显然大大出乎行业内外的预料。
结论:增速大幅下降,盈利水平继续恶化,费用率持续攀升,市场竞争日益加剧,2018年车险行业似乎乏善可陈,市场陷入了非理性竞争的怪圈。
二、理清新思路——改革开放40周年车险市场回顾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车险行业复业以后走过的第39个年头。39年来,车险行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一)行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保费规模突飞猛进,不断实现新跨越。1980年,复业后正式开展车险业务的第一年保费收入才728万元,在整个财产险业务保费中的占比仅为2%;到198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结束独家经营时,复业7年累计保费收入还不到30亿元;1987年车险保费超过16亿元,成为第一大险种;中国保监会成立后的1999年,保费超过300亿元;行业实现逆转的2010年保费超过3000亿元,到今年达到约7860亿元,是1980年的10.8万倍,车险保费占比达到77.5%;2000年以来,行业车险保费年均增速达到了17.9%。说明车险行业在改革中不断壮大,保险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服务民生的能力逐步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在促进道路交通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有效益经营理念牢固树立。图3表明,经历了2003年至2005年费率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尤其是2007年、2008年全行业大幅亏损之后,效益优先的经营理念逐步确立并强化,成就了2010年开始的车险市场黄金3年。尽管近两年车险费率持续下降,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但行业仍然坚守着盈利的底线,连续4年维持在微利状态,并没有重蹈2007年和2008年的覆辙,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说明经过若干年市场竞争的洗礼,行业已经牢固树立了有效益发展的经营理念,这是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就。
3.经营管理水平发生实质性转变。1999年起,伴随机打保单的实施,信息技术开始在车险行业大范围应用和普及。2003年起,伴随车险管理制度改革,精算技术开始引入车险行业,并得到了深入的运用。时至今日,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可谓日新月异,不可同日而语。新技术保证了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保证了服务能力、效率和品质的提升。
4.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000年7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建立了95518客户服务平台,行业开启了服务能力提升之路。行业不断优化操作流程,缩短理赔时限,做出服务承诺,提升服务效率,车险行业的服务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365天、7×24小时服务专线、免费道路救援、小额事故快速理赔等服务举措,已经作为基本服务项目成为了车险业务的标配,便捷理赔、限时理赔、电子理赔、代办服务、代驾服务等服务举措频频推出,甚至有公司推出了直升机救援服务,形成了基本服务与增值服务互补的服务体系,车险行业的社会形象不断改善。
(二)行业存在的不足
1.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历史数据表明(见图1、图2),长期以来,行业发展或者是政策驱动,或者是新车驱动。例如,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2006年7月交强险正式实施,2009年、2010年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都带动了车险业务的高速增长。而行业内生驱动力始终未能有效形成,当外部驱动不足时,无法支撑市场持续发展。
2.竞争方式单一。虽然2010年以后,综合实力竞争愈发凸显,但费用竞争仍然是最主要手段,费用战、价格战仍然是最行之有效的竞争方式。然而,费用主导型市场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消费者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保险公司也不是最大的受益者。
3.行业供给能力不足。毋庸置疑,解决了高保低赔和无责不赔两大硬伤,并实行费率浮动机制后,车险产品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从客户需求的视角看,在条款体例和保障范围上,现行条款中2000版条款的痕迹仍然非常明显,车险产品缺乏实质性创新。
(三)近两年非理性竞争的成因简析
近两年,车险市场非理性竞争愈演愈烈,重新走回简单化、粗放化的道路。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不成熟市场带来的必然。我国车险市场仍处于不成熟发展阶段,市场格局尚不稳定,尤其是商车费改启动以后,新的市场周期使得市场中的新格局、新秩序处在不断的调整和确立过程中,不同市场主体有着不同的经营目标和市场策略,客观上有发展的冲动。作为一个非成熟性市场,作为商业企业,这都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
二是渐进式改革的预期。商车费改稳步实施、分步推进是符合我国车险市场实际的,也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但客观上带来了一个预期,就是市场主体始终认为费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后面还有更坏的结果,现在做进来的业务相比未来结果一定是更好的,所以无论在哪一轮改革中,所做出的判断都是抓紧时机多做业务,为后面更进一步的改革、更低的费率做好储备。在这一预期的指引下,不理性竞争的冲动就显得格外强烈。
三是市场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2010年行业为何能扭亏为盈?是因为2008年70号文件出台,监管部门强力整顿市场秩序,同时2007年、2008年行业连续两年大幅亏损,市场主体改善经营状况的欲望强烈,这两个因素叠加才有了2010年的华丽转变。在当前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发展的冲动要强于内部约束,且市场主体始终处在囚徒困境中,相互之间难以自发地达成一致,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外部约束,倒逼内部约束的形成和强化。
四是缺乏创新与活力的困惑。近几年,车险市场缺乏有效创新,没有培育出新的竞争方式,整个市场缺乏活力,结果就是竞争手段越来越聚焦于费用,竞争不断升级、日益惨烈。
结论:39年来车险行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2010年以来,行业经营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服务能力有了跨越式提升,但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保险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究竟向哪走?未来怎么走?面临着困惑和抉择。
三、改革再出发——2019年车险市场展望
回首历史是为了未来能够更好的发展,展望未来,笔者认为,车险行业应重点抓住以下两大核心环节,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深化改革,鼓励创新,释放活力
商车费改已经启动了3年多,行业发展中形成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在深化改革中解决。应当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鼓励行业在产品、定价机制、销售渠道、服务等方面加强创新,通过创新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创新激发市场和经营主体的活力,通过创新促进增长方式和竞争手段转变,通过创新推动市场主体理性竞争、规范发展。
(二)加强市场行为监管,推动良性发展
现阶段,行业显然缺乏自律的基础,只有强有力的市场行为监管才能保证市场健康发展。但在实际中,往往将行为监管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认为监管干预过多是侵犯了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但二者非但并不矛盾,相反,在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只有把握好监管与市场的度,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才能得到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
改革没有回头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路上。相信车险行业的智慧,一定能够正视新问题,理清新思路,改革再出发。
(作者单位:中国人保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