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讯(记者 陈婷婷)2019年新年伊始,内蒙古银保监局筹备组连发7张罚单,其中5张剑指农险造假乱象。事实上,这只是农险造假乱象的冰山一角。上证报记者梳理发现,去年监管共下发40余张涉农罚单,均与“虚假”二字有关。
为进一步打击虚假问题,上证报记者从业内获悉,今年,银保监会农险专项检查仍将持续,继续聚焦农险数据真实性问题。但治标需治本,为彻底告别虚假乱象,多位业内人士建议,涉农险企需修炼内功,在提升风控能力的同时,加大产品、服务、渠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投入。
10家险企因造假被开千万元罚单
记者统计发现,去年年初至今,共有10家经营农险业务的险企吃到罚单,共计罚金近1200万元,其中,有三家险企分支机构被责令停止接受农险新业务1年,4名高管任职被撤销。
细究罚单缘由,主要体现在承保、理赔、费用三方面。
在承保端,存在冒用农户名义虚假承保、部分险企承保档案分户清册不真实、虚构和虚增保险标等问题;在理赔端,存在理赔现场勘查程序不规范、承保理赔资料中验标和查勘现场照片均为相同内容、在理赔时编造保险事故等问题;而在财务方面,则主要是虚开劳务费发票方式套取农险工作经费等问题。
比如,监管检查发现,某农险公司蓬莱支公司承保能繁母猪和育肥猪养殖保险时,要求投保人将不符合承保条件的500头后备母猪作为能繁母猪全部投保,并按1:20比例投保育肥猪10000头。
缘何虚假承保、虚假理赔等问题屡禁不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农险经营模式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户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国情与传统农业保险产品之间不相容。
“目前,农险的经营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违规经营找死,合规经营必死’的两难困境。”朱俊生解释,对基于个别农户的多风险保险产品来说,如果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状况下运作,经营成本很高,面临巨大的可持续发展压力。如果在行政力量推动下经营,则非常容易发生违规现象,严重伤害农业保险的声誉,与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相悖。
一家农险公司负责人举例说,投保1头能繁母猪需交保费60元,其中财政补贴48元,养猪户只负担12元。一旦发生意外,1头能繁母猪可以得到1000元的赔偿。
治标需治本 险企亟需提升风控能力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前10月,农险为1.79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62万亿元,承保农作物突破19.9亿亩,向6333.89万户次受益农户支付赔款358.75亿元。对农业大国而言,农险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消除上述乱象?有监管人士曾建议,对经营农险业务的险企而言,需要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在将发展方式转移到完善内控和提升服务能力上来的同时,也要鼓励创新发展,加大在农业保险产品、服务、渠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目前,多家险企已在承保和理赔领域广泛应用无人机技术。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为承保和理赔工作提供空间数据和分析管理,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理赔成本高和效率低等难题。
朱俊生建议,应以指数保险取代传统的农业保险产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给效率,从而增强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进行农业保险的产品创新,应主要以指数形态的保险产品取代当前的物化成本保险。
据悉,今年银保监会农险专项检查仍将持续,继续聚焦农险数据真实性问题。